【詩文筆記】不以無人而不芳——古典詩文中的蘭花

文/張春榮 |2025.01.03
518觀看次
字級

文/張春榮

走入蘭花的世界,始識蘭花源遠流長,是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清香淡雅,含蓄內斂。

孔子盛讚「蘭當為王者香」,無花能匹敵。自古,蘭花與「梅、竹、菊」並稱為「四君子」,更見蘭花在傳統文化早已成美好的象徵。

蘭花的知音首推兩千多年前的至聖先師孔子。《孔子家語》云:

不以無人而不芳,

不因清寒而萎瑣。

氣若蘭兮長不改,

心若蘭兮終不移。

稱揚蘭花特質有三:一、長在無人處,如隱者高士,怡然自得,不覺得孤單;二、能獨自芬芳,如空谷佳人,自貞自定,孤芳自賞,保有淡雅品質;三、能耐清寒,如彬彬君子,不懼環境的惡劣,獨茂歲寒,展現生命的韌性。

古典詩文中的蘭花,首先象徵君子。《孔子家語》中另云:

芷蘭生於深林,
不以無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
不為窮困而改節。

君子固窮,窮困並沒有打擊君子,反而砥礪他修身養性,發憤向上,屹立不搖,不改變操守。因此,李白〈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云: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
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松蘭相因依,蕭艾徒丰茸。

同稱「蘭」、「松」不凋於歲寒,不改容貌,遠非「蕭」、「艾」雜草能比。尤其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詩: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特別指出蘭花「有本心」,有自己寧靜致遠的心性,有清香淡雅的品質,榮而不媚,絕不因無人摘折,而失去芬芳特質;就像君子不攀附權貴,即使不為人知,不受重用,仍志潔芳香。

其次,蘭花象徵空谷佳人,獨立山間,仍保持淡雅清香。而這樣的佳人,一般多以「蘭心蕙質」相稱。因此,蘇軾〈題楊次公春蘭〉詩云: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
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
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

蘭花自貞自定,重視內在品質,散發淡雅清香,只有高雅之士,望風懷想,才能聞出清香。而後朱熹〈蘭〉亦云:

謾種秋蘭四五莖,
疏簾底事太關情;
可能不作涼風計,
護得幽蘭到晚清。

蘭花是有格調的佳人,絕不趨炎附勢;即使無人青睞,仍保有清香,獨自芬芳,無視於天寒歲暮。

最後,蘭花又象徵高士隱者,不求顯貴,簡簡單單過日子,但求內心清淨祥和。鄭板橋〈高山幽蘭〉予於高度評價:

千古幽貞是此花,
不求聞達只煙霞。
採樵或恐通來路,
更取高山一片遮。

在深山中人煙罕至之地,蘭花與煙霞為伍,自吐淡雅清香,自得其樂,隨遇而安,看似孤單,卻內心充實。因此,明代張羽〈蘭室五詠其五〉云:

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身居空谷山間,不在乎四野無人,白中見黃,超然鬧市之外,寸心不受喧囂干擾,保有最天然芬芳,怡然自得。

自古典詩蘭花世界走出,再自屈原離騷回到現今,無可置疑,蘭花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美好象徵。

早年隨妻與狗女兒小皮,假日逛建國花市,架上蘭花盆栽,覺得它清新高貴,但不如玫瑰牡丹豔麗;三十年後,隨妻與狗兒子小松再度花市相逢,則深知「此花有深意」。

在蘭花上得見君子的韌性、堅強,得見空谷佳人的自珍自重,高士隱者的怡然自得;真是無人仍自芳,清寒而不凋,永保單純的初心,芬芳淡雅,象徵美好的節操,令人讚嘆致敬,也是吾輩學習的楷模與榜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