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 能看到什麼?

文/江明麗  |2025.01.03
330觀看次
字級
圖/yapei

文/江明麗 

現代科技進步,人們生活品質提升,也賦予及早發現身體病灶的便利。根據衛生福利部早在2020年的統計,平均每31分14秒,台灣就有一人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癌。癌症已連續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目前大腸癌排居癌症死因第2位。早年因大腸癌檢測不易,對病發者無能為力,後來因為內視鏡的發明,能藉由儀器深入人體內部,早期發現可惡的癌細胞,將其扼殺,讓患者有更長遠的美好人生。

內視鏡最早是由德國的菲利浦·波茲尼(Philip Bozzini)醫生發明,儀器相當原始,是利用光線傳導裝置透過如燭光與鏡子的反射,觀察人類體腔內部,屬於硬式鏡的規格,後來有柔性內視鏡發明,檢查結腸與直腸更為方便。

侵入檢查 內視盡覽



這些精密的醫療儀器組件主要包括柔性內視鏡管、影像系統與光源等。影像系統前端有微型攝像頭,配合光纖照明系統,可清晰捕捉腸道內部影像,把圖像即時傳輸到外面顯示器。

光源系統為冷光源,能提供穩定的照明,避免腸道過熱。影像析度因為高清(HD)甚至4K(一種顯示器與影像的高解析度標準,解析度約是傳統 Full HD 的4倍)的發明,提供細膩的影像,提升診斷精度,而搭配3D內視鏡可以增強視野深度,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識別病變。

大腸鏡的發展,從早期的硬式直腸鏡進展到先進的窄頻高解析度大腸鏡,使用一條黑色管子,從肛門深入,順著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等,如果有發現息肉、腫瘤或出血點,就可以直接切除、切片或電燒出血點止血。尤其是息肉或腫瘤,切片檢查可以確認是否屬於癌前病變,定期的追蹤檢查可以提早發現癌細胞,也能提高存活率。那麼哪些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呢?如果有家族性大腸癌就要定期追蹤,或者突然有不明的腹痛或腹脹。另外是大便習慣改變,突然的便祕或腹瀉伴隨體重減輕,以及在固定的健康檢查中,大便潛血呈現陽性反應等情況就都要注意。

檢前清腸 定期追蹤



一般人多半畏懼大腸鏡的檢查流程,畢竟有異物侵入體內,難免造成身體的不適,甚至產生痛感,所以有些人會選擇無痛大腸鏡檢查,有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前者採用吸入式給藥及靜脈注射給藥模式,局部麻醉多用在胃鏡檢查,只在咽喉部噴上麻醉劑。由於大腸鏡檢查時,會把一些氣體如二氧化碳打入腸道,讓腸道擴張,醫生可以看得更清楚,一般大約20分鐘,但碰上有息肉要切片或其他狀況,時間就更長。

大腸鏡檢查前的準備事項也很重要,包括清腸準備。前幾天就要多食用低纖維食物如米飯、麵條、湯,避免高纖的蔬果。前一天需要禁食,只能喝水,醫生也會請受檢者服用開立的瀉藥,確保腸道排空。檢查後,有些人會出現輕微腹脹、噁心、排氣不順等,這些使用氣體撐開腸道的作用,約幾小時就會緩解。科技的研發來自於人類的需求,大腸鏡的問世,讓更多人免於進入癌病末期的遺憾,眾人也要多多注意自身的健康,定期追蹤檢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