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桃園機場今年貨運量已超越疫情前,比鄰近機場出色,但桃機貨運服務的軟硬體建設卻依舊原地踏步。第一線貨運業者透露,桃機貨運量表現會這麼好,主要受惠於先天的地理優勢,及航空公司努力去攬貨。航空學者認為,桃機先前委外規畫的新貨運園區計畫,「實際上已不可行」。
新園區計畫 學者:已不可行
2022年桃機為了確保新貨運園區開發順利,委託野村顧問公司進行研究,但兩年已過去,相關硬體建設卻仍不見蹤影,一線貨運業者忍不住感嘆,「願景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貨運業者認為,桃機在疫情後貨運表現暢旺,主要還是受惠先天地理位置優勢,以及航空公司努力攬貨,但這些都是吃老本,鄰近機場的貨運物流軟硬體不斷提升,桃機是否能維持佳績?讓人打上問號。
桃機在2021年疫情期間航空貨運量達281萬噸,創歷史新高,隨著疫情解封,航空客運市場復甦,貨運市場表現不俗。今年1到11月,桃機累計總貨郵共206萬噸,已超越疫情前2019年的運量204萬噸,今年可望上看226萬噸。鄰近的香港機場貨運量雖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但僅恢復至疫情前8成,南韓仁川機場、東京成田、新加坡機場的貨運量表現也尚未恢復其疫情前水平。
今年11月單月貨運量排名前5的航空公司,分別為華航、長榮、國泰、星宇及土耳其航空。
朝陽科大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副教授盧衍良指出,桃機目前的貨運站機能都是當年第一代規模在運作,雖然已展開新的貨運園區規畫,但用地位於桃機東北角,現已有星宇在運作,加上愈來愈多機邊貨,必須思考拉飛機的動線,桃機應該盡快把配套做出來。另名不願具名的學者更直接批評,顧問公司規畫的新貨運園區方案,「實際上已經不可行」。
桃機表示,因應桃園國際機場園區綱要計畫,於第3跑道東側規畫新貨運園區與第2自由貿易港區,自2021年起已陸續進行多項相關先期研究,明年將辦理未來貨運用地綜合規畫採購案,就空陸側工程介面、基礎設施、支援輔助設施、聯外交通等課題進行研析,做為下階段工程設計及招商作業發展基礎,循序達成新貨運站區建設目標。
連接亞美 桃機影響力提升
日本、美國及中國大陸是桃機主要的進出口及轉口貿易夥伴。其中出口及轉口出艙最大宗就屬美國,日本則是進口貨量最高。
貨運業者表示,桃機今年貨運表現不錯,不過也需注意是否與部分業者考量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經貿政策恐修改而有提前拉貨的出貨潮,但的確不能忽略電子產品、高端製造業及跨境電商領域的持續需求下,桃機在多元貨運需求處理上的重要角色,也顯見桃機作為連接亞洲與美洲的關鍵節點轉運的功用,對機場處理跨洲際貨運的影響力正逐漸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