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飲食指南 多攝取豆類蛋白質

編譯/潘楠慕 |2024.12.29
775觀看次
字級
常見的零食洋芋片是超級加工食品。圖/法新社、美聯社
減肥訓練營學員努力甩肉。圖/法新社、美聯社
蔬果含多種營養。圖/法新社、美聯社
地瓜、馬鈴薯等為全穀類食物。圖/法新社、美聯社
巧克力等零食多含飽和脂肪。圖/法新社、美聯社
大陸一名老年人在地上寫書法。圖/法新社、美聯社
腰圍數字與健康有關係。圖/法新社、美聯社
美國新版飲食指南建議多著重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圖/法新社、美聯社
研究指人體並非穩定漸進衰老。圖/法新社、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提供美國政府國民飲食指南建議的專家小組,12月初發表新版建議書。與前幾年相比,這次最大的改變是,鼓勵民眾多從豆類等植物性食物攝取蛋白質。不過,該小組未對超級加工食品採取強硬立場,招來營養學家抨擊。

由20名營養學和健康衛生專家組成的「2025年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2025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在這份新版建議書中指出,民眾應該多吃植物性食物、低脂乳製品,同時限制紅肉、加工肉、含糖飲料以及高鈉、高飽和脂肪食物的攝取。

該委員會檢視數十年的飲食與健康科學研究後做出結論,富含蔬菜、水果,以及如黃豆、豌豆、扁豆等豆類,和全穀類、堅果等飲食最健康,並鼓勵使用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植物油,以及吃低脂或脫脂乳製品或植物性替代品。

這次提出的許多建議,與過去幾個舊版本相似,但是有一個明顯的改變,就是建議民眾應該更優先著重以植物性食物為蛋白質來源。諮詢委員、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預防研究中心營養研究主任賈德納(Christopher Gardner)說:「我們建議將豆子、豌豆和扁豆等豆類的優先性往前移,將其視為更重要的蛋白質、健康蛋白質的來源。」

營養學專家稱讚新版建議著重植物性食物,但是也批評報告中並未對超級加工食品嚴格設限。波士頓塔弗茲大學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院長莫薩法里恩(Dariush Mozaffarian)表示,「這是飲食指南錯失的一大機會」,既有證據至少已足以建議大眾,應該少吃超級加工食品。

超級加工食品通常含有許多添加物、合成物,先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這類食品與肥胖、心臟病和二型糖尿病有關聯,而這些疾病都名列美國民眾前幾大死因。多項研究和部分美國國會議員,也將美國肥胖率和慢性病率上升,歸咎於超級加工食品。

然而,諮詢委員會在建議書中指出,儘管有些研究呈現超級加工食品與成年人肥胖、慢性病,和兒童體脂肪升高有關,但是由於這類食品尚無明確定義,而且有關導致肥胖的數據「有限」,因此最後決定不明確建議避免食用。

美國國民飲食指南由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和農業部共同制定,預定2025年底發布新版,諮詢委員會不負責撰寫正式版指南,但是該小組提出的建議,通常大部分都會被採納。官方飲食指南向來對全民飲食和糧食計畫有顯著影響,包括食品業、糧食協助計畫和農業生產等;供應全美約2800萬名公立學校學童的學餐,也會根據這份指南制定餐飲內容。



44及60歲左右 兩波跳崖式老化

如果你已經邁入40歲這個年齡層,可能即將出現第一波明顯老化。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近期發表的研究,人的老化過程並非是緩慢穩定的漸進過程,而是如一波波「浪潮」,其中最顯著的兩波發生在44歲和60歲左右,有如跳崖式變老。

這份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體在44歲和60歲左右,會出現涉及代謝、免疫調節等多方面的生物分子變化。例如,40多歲時,與脂肪代謝有關的生物標記和路徑出現具有意義的變化,可能導致體重逐漸增加;60多歲時,碳水化合物代謝、腎功能和免疫調節相關生物標記出現顯著改變。

研究報告資深作者、史丹福大學遺傳學教授斯奈德(Michael Snyder)表示,「人們普遍認為,老化是一個漸進過程,但是事實上,大多數的變化並非線性發生」。

這份研究追蹤108名25至75歲健康者的血液、糞便樣本,以及口腔、皮膚和鼻腔拭子,分析逾10萬種分子和微生物的2年期間變化,結果顯示,81%的生物分子在至少一波老化中出現改變,而這些變化有一部分與年齡相關疾病和身體變化有關聯。研究人員原本認為,女性40多歲那波老化,可能是受停經前或更年期影響,但是後來發現,男性也有同樣的生物標記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在這幾波顯著老化發生之前,特別注意維持健康的運動和飲食習慣,例如從事維持肌力的運動,或許有助於減少老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電腦生物學家薩茲伯格(Steven Salzberg)認為,這份研究樣本規模小且地理多樣性不足,難以普遍適用廣泛族群,還需要更長期的觀察數據,才能得出更整體的結論。



降低腰圍尺寸 可改善慢性疼痛

你有一圈「鮪魚肚」嗎?澳洲一項研究指出,腹部堆積過多脂肪,與慢性疼痛有關聯性,不過,好消息是,減輕體重、降低腰圍尺寸,可能有助於改善多部位的肌肉骨骼疼痛。

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西澳大學,以及蒙納許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分析英國大型長期生物樣本庫「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中,3萬2409人的數據,發現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堆積,都和慢性疼痛的發生率有關聯。

研究人員對這3萬多人進行腹部核磁共振(MRI)掃描,評估其腹腔內臟周圍的內臟脂肪(VAT)和皮下脂肪(SAT)堆積情況,並詢問其背頸肩和髖部、膝蓋或全身多處,是否發生持續至少3個月的慢性疼痛。其中638人在進行首次MRI後2年內接受第2次調查,了解這些脂肪堆積與慢性疼痛的長期關聯性。

這份在《局部麻醉與疼痛醫學》(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期刊發表的報告,使用VAT、SAT以及VAT:SAT比率等3個數值,呈現脂肪堆積與疼痛的綜合影響。占研究對象1%的女性中,內臟脂肪過多的人,發生慢性疼痛部位是其他人的2倍,皮下脂肪以及VAT:SAT率升高,慢性疼痛率也高出60%;至於男性,這3項數值較高,慢性疼痛率各增加34%、39%和13%。

這是首次有研究將慢性疼痛與腰圍大小、而非體重或肥胖程度建立關聯性。由於這份研究為觀察研究,樣本有限,研究人員認為,有必要進行更大規模和長期研究深入探究,這項研究結果可能也意味著,減少腹部脂肪堆積,或許有助於改善慢性疼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