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限制】改造媒體改善民主

文/成田悠輔 譯/高詹燦 |2024.12.29
364觀看次
字級
民主政治成效不彰,可歸因於網路和社群網站使得選民的資訊和交流被擾亂,有必要控管社群網站上資訊交流的品質和數量。圖/123RF
圖/平安文化出版

文/成田悠輔 譯/高詹燦

雙向的大規模即時交流變得狂熱,或是同步的情形過於嚴重,都會成為民主主義惡化的觸媒。



政府管理改革案只能接觸到冰山之一角。政府管理能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已經選出的政治人物朝政策成果的方向去引導。反過來說,如果選出的政治人物是沒用的廢物,不管再怎麼整頓管理,也只是白費力氣。

那麼,是誰選出政治人物?當然是選民。這表示在選舉中,要是投票的選民不行,則一切都白談。如果給的是垃圾,不管再怎麼揉捏,一樣只能做出垃圾。

因為網路和社群網站,使得選民的資訊和交流被擾亂,正因為民主主義的前提條件是民主國家,所以才出現這種墮落的現象。而造就出這種症狀的,正是選舉政治這種慶典與社群媒體產生的化學反應。

如果是這樣,就能看出短期所需要的療法了。那就是削弱這種化學反應,引進緩衝材來抑制它擾亂選民。這需要政策和制度來降低資訊流通和交流的速度,緩和過度的激烈化和極端化。

有個很好的比喻,那就是醫藥品和食品。「有一種號稱是萬靈丹的藥物四處販售,結果其實是毒藥」,經歷過許多這類的慘痛經驗後,人類這才訂立許多制度,審慎地限制怎樣的藥品或食品才能在市場販售。例如療效和成分的標示、對特殊藥品或飲料食物課稅等等。

數量與品質限制

對於資訊交流,也能思考同樣的限制。對於「人們要獲得何種資訊,如何獲得」「誰和誰如何展開交流」,為了保有其健全性,能加以限制。

首先想到的,是限制在社群網站之類的公開網站下的同步交流速度和規模。像推特這樣,任何人都能參加,雙方多人的即時公開交流,得除了防災、防止恐攻等部分領域外,一律都加以課稅、禁止,或是限制規模和人數,能往這方面思考。因為雙向的大規模即時交流變得狂熱,或是同步的情形過於嚴重,都會成為民主主義惡化的觸媒。

未來想必也會因應交流資訊的內容進行課稅。排除假新聞和反疫苗的資訊,已由民間企業主導進行。以資訊的品質和虛假程度來限制,是一種理想,但實行有其困難。事實上,應該能想出一套按照不同的資訊類型來改變稅率的設計。以餐飲來說,就像課酒稅一樣,也會課鹽稅、糖稅、含糖飲料稅、洋芋片稅。感覺與YouTube的廣告收益分潤率會依類型而有所不同很類似。

社群網站下的交流大多是公開且免費的這個習慣或許會瓦解,而變得適度地封閉,收費和課稅也變得理所當然。事實上,在臉書上也做了一項實驗,證實藉由將標示、吸收的新聞,以及資訊的成分加以均衡地混合在一起,能緩和對反對勢力的厭惡或是政治的區隔。

此外,那些預料就算認識後展開交流,也只會毒害別人的人,也能以機械式地讓他們相互阻擋、消音做為前提,想出一套社群媒體的設計。這樣的限制,或許會慢慢消化不算太過垃圾的資訊,促成一個能好好交流、緩速又健康的網路,以及選民腦中一個完善的資訊環境。

當然,這樣的資訊成分限制和交流稅,與干預表現的自由,可說是一體兩面。為了避免不健康的干預,必須公開資訊交流的限制規則與演算法,接受人們的批評和提議。伊隆‧馬斯克於二○二二年春天提出推特的收購,以及要讓內容呈現的演算法公開透明,有可能朝這個方向邁出一大步。這是未來二十一世紀的數位立憲運動的萌芽。

(摘自《22世紀的民主主義:AI時代的民主突圍之路》,平安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成田悠輔

美國耶魯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畢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曾獲頒最佳畢業論文的大內兵衛賞、內閣總理大臣賞、開放創新大賞等。專業是運用數據資料、演算法、詩文,來展開商業活動、公共政策的規畫。從電商到教育、醫療政策,努力解決各種社會問題,與企業或自治團體展開共同研究事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