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得福壽的方法俯拾即是,只要我們稍加留意用心,確實去實踐力行,嘉惠他人,福壽就在我們的左右。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二、福壽的因果
世間上的福壽有一定的因果律則,是絲毫不會混淆的。那麼人生的福壽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來偈〉,最能說明其中的道理:
端正者,忍辱中來;
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
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
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
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
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端正者忍辱中來,一個人相貌莊嚴端正是因為他能夠修忍辱,接受種種的考驗,因此能夠儀表堂堂,風姿翩翩。有一首詩說:「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石灰能夠禁得起火煉鐵錘,因此才能帶給每個家庭一片賞心悅目的潔白。銅製的佛像承受得了鐵匠的雕琢鑄鏤,才能成就莊嚴的法相,接受萬人的膜拜供養。
貧窮者慳貪中來,有的人貧寒窮困,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布施喜捨他人,因此才得到貧窮的果報。
高位者恭敬中來,敬人者人恆敬之,得人心者多助,自然能夠平步青雲,位居高顯。下賤者驕慢中來,貢高我慢的人,人人避之如同探湯,自絕善緣,自然受人鄙視瞧不起了。瘖啞者誹謗中來,有的人講話音聲沙啞、口吃咬舌,原因是此人過去不知修持讚歎,甚至惡口誹謗。佛世時有一個小沙彌常常誇獎他人,讚歎三寶,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飄散一股異香,人人都稱他為香口沙彌。
盲聾者不信中來,對於聖賢的金玉良言不能信解,對於因果三寶不知信仰,自閉於智慧真理之門,獲得到瞎子、聾子的果報,看不到世間的真相,聽不見世間的真音。
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對他人的生命懂得愛惜尊重的人,才能得到珍貴的生命;暴戾凶殘、作賤生命的人,不知贊天地的化育如何能感得天地之壽呢?遭致短命早夭的果報是必然的道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眼耳鼻舌殘缺、身體四肢有缺陷的人,是由於不能堅守戒律,侵犯了他人才會遭到不幸的果報。希望六根具足,儀容端莊,就要嚴持律法,收攝自己身心,不使放逸。
嘉惠他人添福壽
那麼,如何培植福壽的因果?佛經上告訴我們如果實踐七種布施法門,能獲得無量的福壽:
第一、設立佛像僧房。
第二、種植樹木果園。
第三、常施醫藥救病。
第四、打造船隻渡人。
第五、建設橋梁道路。
第六、點燈鑿井施茶。
第七、造廁供人方便。
添福壽的方法很多,建築寺院、裝塑佛像、助印經書,固然是增福添壽的途徑,造橋鋪路、施茶鑿井、點燈建廁,直接嘉惠他人,更是播植福壽因緣的妙方。求得福壽的方法俯拾即是,只要我們稍加留意用心,確實去實踐力行,福壽就在我們的左右。
我們如何求得福壽?世間上有哪些福田能夠生長我們的福壽呢?佛經上舉出下列八種:
1.三寶:三寶是我們修福培慧的好福田,所謂「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過去世是一個樵夫,有一天在打柴回家途中,遇到一場驟雨,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尊石雕的菩薩像在淋雨,趕緊把自己的斗笠摘了下來,戴在菩薩的頭上,由於他恭敬布施一頂斗笠,終於成為九五之尊,統理整個山河。
2.父母:父母是我們的恩田,佛經上說父母恩惠浩大,為人子女者縱然一肩挑父,一肩挑母,累劫累世行孝,也無法報答春暉恩澤於萬分之一。因此,孝順父母的人必能得到人天愛敬,福壽俱全。
3.師長:師長傳授我們技能,啟發我們以智慧,令我們能立足社會,明白善惡是非,師長是我們的敬田,應恭敬他們如父母。
4.弟子:學生、徒弟、兒女,是我們未來事業、生命,乃至精神慧命的傳承者,應好好愛護他們,細心教育他們,令他們茁壯健挺。
5.病人:身罹疾病的人最需要別人的照顧,有病的人我們應該拿出悲心、耐心,去關心他、幫助他、鼓勵他,以進步的醫藥治療他的身病,以精闢的道理去除他的心病,使他早日解脫病苦。佛經上曾說: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釋迦牟尼佛雖已果德圓滿,仍然為病比丘看病,不捨棄修植福壽的任何機緣,身為薄地凡夫的我們,怎可輕忽掉舉,不知自求多福呢?
6.急難:遭遇緊急災難的人,都是我們布施愛心的對象,因此社會上設有許多慈善機構,創立各種慈善事業,目的就在幫助急難不幸者。所謂「救急不救窮」,貧窮是救不了的,貧窮要靠自己去努力振作,最重要的是救助災難,在別人最危急的時候,適時地助他一臂之力,在別人最飢渴的時候,及時地提供清涼甘露。
7.根缺:身體殘障的人行動比一般健全的人不方便,求生也須要付出更多的奮鬥,我們在物質上要資助他們,在精神上給予鼓舞,讓他們對生命燃起熱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對待他們,平等地給予一切生存的機會。
8.百苦:憂愁、煩悶,受痛苦煎熬的人也是我們的福田,當我們解除了他們的煩惱,把歡樂散播給他們的時候,我們不但獲得了福壽,同時也得到助人最樂的喜悅。
我們希望福壽增廣,就要學習農夫孜孜矻矻地耕種,只要我們播撒了福壽的因,有一天自然會抽綠發芽,雖然無心希求,福壽的果,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如果不懂春耕,而冀望秋冬收成,猶如守株待兔,一切將會落空。
罪福皆自作自受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麗質天生的女兒叫善光公主,國王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視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國王對公主說:
「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你應該感謝父王給你的庇蔭,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說:「父王,所謂福德因緣是自己種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今天我能夠出生為公主,固然應該孝敬您,但這一切的福德因緣,是我自己過去所積聚的。」
波斯匿王聽了女兒如此忤逆,非常生氣地說:
「如果我不讓你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你還能享受什麼幸福?既然你認為自己有福報,我倒要試試你的福報究竟有多大。」
於是國王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國中最窮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給他,公主毫無怨尤地脫去華服,換上布衣和乞丐結為夫婦。有一天公主問丈夫說:
「你年紀輕輕,儀表俊秀,為什麼會一貧如洗,淪為乞丐呢?」
「唉!我本來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又無一技可以謀生,只好乞討度日了。」
「父母難道都沒有留下什麼恆產嗎?」
「只剩下一棟荒廢的老屋,但是蛛網纏結,破舊無法避雨。」
「既然還有一間破屋,我們何不回到家鄉,同心協力重闢草萊,耕種花果蔬菜,自食其力,總比沿街乞討要強多了。」
夫妻兩人於是回到一片斷垣頹壁的家園,合力挖掘堅硬的石地,打算種些菜蔬。挖著挖著,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面,發現藏著許多珍奇的金銀珠寶,靠著這些祖先們埋藏的寶物,很快的又把家業復興起來,成為當地的首富,消息不逕而走,傳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國王對於自業自受的因果業報終於信服不疑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