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櫻芷
學生時期,我從教育心理學專書中認識了「畢馬龍效應」,原先平穩的心在閱讀後掀起陣陣漣漪,那份確實存在的悸動,至今我仍清晰記得。
在希臘神話中,畢馬龍是一位精於雕刻的國王,他愛上了自己塑造的美麗雕像,掌管愛與美的女神受其真誠感動,賦予雕像生命,兩人最終得以相戀並長相廝守。這個故事延伸運用到其他領域,便成為一種「自我應驗預言」──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是否正確,往往會在不經意間成為現實。
曾有學者進行實驗研究,來比較教師給予學生期望的前後差異,結果發現當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想法,就容易產生認知及行為上的實質變化。常聽人說:「男生就是理組腦,女生就是文組腦。」於是大多男生念理工相關的科系,女生則紛紛走向文學藝術的世界;我又想起求學的各個階段都曾有師長告訴我:「你很適合當老師。」所以我很早就立定了教師一職的夢想,一路走來也堪稱順利。
任教這幾年,遇見了形形色色的學生,我總是盡可能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他們的成長。大多學生從學業到品德都有明顯的正向變化,雖然難免還是會出現一些令我喟嘆的狀況,但那些惋惜確實神奇地只落在極少數的人事物上。
感謝畢馬龍效應長存我心,當我對生命出現無奈或失望的情緒時,它總是在我內心深處熠熠生輝,使我不至於放棄。我始終相信:用好的眼光相待,終能看見一片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