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山會舘是佛光山最早、最現代化的一棟建築,大師建設朝山會舘,是為了方便信徒來山禮佛之時,不必為「吃」、「住」費心,純粹是服務性質。
圖/佛光山提供
文/星雲大師
時間:1990年6月2日 地點:美國德州玉佛寺
許多佛教信徒,總希望佛菩薩能給予靈感,給予感應;一般人也以為,感應是來自求佛、念佛、拜佛,其實並不盡然。假如,一直要求佛菩薩給我們感應,佛菩薩豈非忙碌不堪?以我在佛教數十年的體驗,自己給自己靈感、體驗,比佛祖給我們更重要。
所謂「感應」,譬如口渴,喝一口水,頓除乾渴,這就是感應;身體疲倦,休息之後,精神百倍,這就是感應。
我個人體驗到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感應,不一定是傳統所說的感應。僅以八點說明:
一、從結緣中所獲得的感應
在日本,父母常教育孩子,吃飯時要懂得:「一粒米得來不易。」中國平民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詩:「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佛門則講:「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這都指出:結合許多因緣,才有一頓飯吃,因此,要常懷感恩,廣結善緣。
人間最寶貴的就是好因好緣,有人怨嘆做事不順利,這是因為結緣不夠;有人怨嘆處人困難,也是因為結緣不夠。所以說:「要成佛道,先結人緣。」另外,我們常聽到:「有緣千里來相會。」我這一生中從結緣獲得的感應甚多。
從結緣中怎麼會有感應呢?
數十年前,有一對越南華僑,在高雄大樹鄉麻竹園買地準備辦學。後來,因周轉不靈面臨倒閉,夫婦雙雙要自殺,輾轉經人找到我,並拜託我買地。其實,這塊地並不好,而且我也沒有能力購買。當時,為了幫助這對夫婦,怕他們自殺,心想:「跟他們結個緣吧!」
買下的這塊地,就是現在的佛光山。
有一次,在佛光山朝山會舘前,見到一位駝著背、裹著小腳的老婆婆,從山上往下走。我上前招呼,請他到客堂喝茶,並告訴他從麻竹園旁邊的斜坡下山,比較好走。
就這麼簡單幾句話,他回到馬來西亞後,每年捐款護持佛光山各種弘法事業,幾十年來,持續不斷。許多人見他這麼發心,紛紛跟他化緣,他說:「除了星雲大師,我一塊錢也不給!」這是為什麼?因為佛光山跟他結過緣,假如我沒有在朝山會舘前跟他結緣,也沒有這許多的因緣了。
所以,結緣不要著相,不要希望人家回饋什麼,報答什麼。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一句言語、一個笑容、一個舉手之勞,都可以和人結緣,都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感應。芸芸眾生,到處都是佛菩薩,只要我們願意結緣,就有靈感,何必一定要向佛菩薩、向神明要求?
血汗願力 成就眾緣
1969年,才開山不久的佛光山,已建有幾間教室,預計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當時沒有經費,但還是照常開辦。
第一天,學生報到後,半夜裡忽然停水。原來,抽水馬達壞了。我陪著工人一起修理,直到凌晨三點半還修不好,工人大概也累了,他說:「我回去拿工具。」我心想,現在回去拿工具,一定不會再來,因此我說:「我跟你一起去。」他看一看,算了!又蹲下來繼續修理。
時間已經四點二十分,眼看學員四點半就要起床洗臉準備做早課,我著急萬分,心中起了一個念頭:「假如身上的血液能化成流水,我願意將我全身的血液都化為清水,供學員使用。」不能讓他們譏笑佛教落伍呀!
將近四點三十分,馬達終於修好。那時,大佛城的區域還沒開發,我摸黑走在草叢裡,慢慢往上爬,聽到水塔裡有流水聲,仍不放心,攀著鐵梯爬上塔頂,用手一摸,「啊!是水,是水呀!」心上一塊石頭才真正放下,自己終於也可以洗洗臉,跟著大家做早課、吃早餐,接著上課。
就在準備上課,經過教室門口時,看到一個頭戴斗笠,赤著腳的老婆婆。當時,佛光山尚未開放,也還沒開發,老婆婆來做什麼呢?
不過,見到有人來,還是招呼他喝茶。因為趕著上課,我請慈莊法師招待他。等我下課,老婆婆託慈莊法師遞給我用報紙包著的五萬塊,幾十年前的五萬,幾乎等於現在的五百萬,是個相當大的數目。請他留名字,他卻不肯。靠著老婆婆的這五萬元,一切夏令營的開銷都不成問題了。
一般人都是帶著香蕉、蘋果、餅乾到廟裡求佛祖、求神明,祈求加護感應。但是,我用的是血汗、願力,用的是一顆真摯的心。這樣的感應真是太多了。
二、從守時中所獲得的感應
我十歲讀小學,看到教科書裡有一句話:「短衣短褲上學去,從不遲到半分鐘。」不知道是對這兩句話特別欣賞,還是有其它原因,從此以後,無論講什麼話,總會冒出:「短衣短褲上學去,從不遲到半分鐘。」譬如:母親叫我掃地、工作、上街買辦……我就回答:「短衣短褲上學去,從不遲到半分鐘。」為此,經常遭受母親責打,不過,天天口邊還是念著這句話。
這句話影響我至深,不但培養我絕對遵守時間的觀念,而且因為守時,我一生的事業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我曾跌斷腿骨,開刀後三天,想起已經答應一場在彰化舉行的佛學講座暨皈依典禮,說服身邊爭著代我前去的弟子,準時赴會;半年後,又依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吉田實和國會議員之邀,抵達日本國會大廈講演。這二次的經驗,雖然體會身坐輪椅的種種不便,但是看到聽講者井然就座,和那分渴求佛法的神情,自忖:幸好「準時赴約」,圓滿完成承諾之事,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我也曾為了履行守時之諾,六十小時內往來台灣、洛杉磯,只為趕赴二個小時的講演;因為不忍讓他人等待,寧可自己半日之間,在高速公路上奔馳台北、高雄二地。因此,以車為床,披星戴月,甚至以茶泡飯解決一餐,都是常有之事。雖然如此,我不以為辛苦,當準時抵達現場,看到大眾欣喜期待的熱絡,懸掛的心也就放下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