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聯合國大會於12月3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推動巴勒斯坦建國的決議案,呼籲以色列從被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撤軍,並計畫於2025年舉行國際會議,以重新倡議「兩國方案」。這項決議以157票贊成通過,但有包括美國和以色列在內的8票反對。這項決議顯示聯合國對以巴問題的高度關注,以及對和平解決路徑的多方共識。聯合國大會強調,解決方案應以1967年之前的邊界為基礎,確保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共存。
在此之前,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針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與前國防部長葛朗特的逮捕令,成為《國際法》面對戰爭衝突的另一里程碑。ICC的指控包括對加薩地區的平民實施戰爭罪與危害人類罪,諸如剝奪食物、藥品及基本生活物資,並限制人道援助進入等的乖張行徑。聯合國大會決議與ICC行動的時間相近,進一步突顯以巴問題的國際化與急迫性。然而,ICC的行動引發國際社會的立場分歧:一些國家如英國和加拿大表態支持,美國和匈牙利等國家則明確反對,導致國際正義的普遍性原則面臨挑戰。
ICC的設立依據是1998年的《羅馬規約》(Rome Statute),旨在追究戰爭罪、危害人類罪及種族滅絕罪行。然而,ICC缺乏執法機制,完全依賴簽署國的合作。以色列並非該規約的簽署國,但ICC認為其在加薩地區的行為屬於該法院的管轄範圍。此一解釋基於巴勒斯坦於2015年加入《羅馬規約》的事實,以及ICC認定本身對加薩及約旦河西岸擁有司法管轄權。
儘管法律框架明確,ICC的行動正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美國眾議院先前曾通過法案,威脅對ICC工作人員實施制裁,顯示部分國家對該機構的不信任。此外,簽署國如匈牙利也明確表示不會執行逮捕令。
此次逮捕令反映了國際社會的嚴重分歧。一方面,英國、加拿大和歐盟等國明確支持ICC的決定。例如,英國首相施凱爾強調,英國將履行《羅馬規約》規定的義務。另一方面,美國、德國和匈牙利則堅決反對。美國總統拜登先前曾批評該逮捕令「令人憤慨」,並繼續向以色列提供大量軍事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匈牙利總理奧班甚至邀請納坦雅胡訪問,高調聲稱該國不會受到ICC裁決的影響。此舉進一步削弱ICC的國際威信,並反映著部分國家對國際法治的不屑態度。
以色列政府將ICC的行動稱為「反猶太主義」,試圖將法律問題政治化。納坦雅胡辦公室甚至將ICC發出的逮捕令比喻為另一起「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批評這是針對猶太人的政治迫害。
然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針對此一指控表明立場:「每當有人批評以色列政府的政策時,他們就被指控為反猶太主義。」波瑞爾的發言突顯以色列試圖推卸其法律與人道責任。
ICC的這次行動標誌著國際司法努力的重要一步,但其效果仍有待觀察。曾經主導全球首場種族滅絕審判的法律專家梅隆(Theodor Meron),對此表示謹慎樂觀:雖然當前中東局勢充滿衝突,但「過渡期正義」可能為未來的和平與和解奠定基礎。
然而,ICC的存續面臨嚴峻挑戰。ICC院長赤根智子坦言,該機構正受到來自多方的威脅,包括經濟制裁與政治壓力。她呼籲締約國團結一致,維護國際刑事法院應有的尊嚴與獨立性。
ICC對以色列領導人的逮捕令是一場考驗國際正義的試金石。雖然此一行動展現國際社會不再容忍侵害人權行為的決心,但其能否改變中東地區的國際現實仍有待觀察。如果國際社會不能一致支持ICC,該機構可能淪為沒有牙齒的老虎。但如果各國能夠攜手合作,ICC的司法行動也可能成為國際正義的重要里程碑。
未來,聯合國大會的最新決議,以及ICC的存續與影響力,取決於各國對國際法治的承諾,還有對基本人權的尊重。正如梅隆所言,最終目標是實現「一個沒有大屠殺的世界」,而這需要基於全球和平與人道主義普遍原則的共同努力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