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惠蓮
光陰抓不住!一轉眼幾十寒暑在我身邊溜走,如今不 斷產生的新事物令人眼花撩亂,時代不同眼光各異,各世代欣賞標準怎能要求齊一?雖然世事一直在演變,但仍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時時陪伴我,給我無限勇氣。
我出生在農村,是那個人民付出勞力,還未必能溫飽的年代,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七、八個小孩,一家老小都要想辦法營生;很慶幸,我的家庭,在當時算是吃穿用度都很餘裕,曾祖父、叔伯祖父,一家四十幾口住在一起,熱鬧無比。我們土地廣大,還有茶工廠,許多工人匯聚在我們家庭事業中,得到工作機會。
我的祖父當時有條嚴格的規定:採茶姑娘採茶時絕對不可以去搗亂。有一次一個和我同齡的女孩來採茶,我卻去找她打鬧玩樂,她的媽媽警告她說:「妳再不採茶,叫頭家中午不給妳飯吃。」那時我就了解,有飯吃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我的叔公白天去寺廟裡教學童讀古書,晚上則在工廠教自家子弟以及工人。我媽結婚後也當叔公的學生,她原受過日本教育,對我這長女管教嚴格,學齡前教我背誦《三字經》和《增廣賢文》等等古書,背不出來就被擰扭屁股,「唉唷!好痛啊!」我常痛得大聲叫出來;只要我背得出來了,媽媽就會解釋文義給我聽。讀小學後,媽媽開始教我寫毛筆字(當時叫做水筆字)、打算盤,媽媽把從叔公那學得的一套,全部轉傳我身上;而 爸爸訂兩份月刊讓我看,他在學時,是「修學旅行」的學生,曾到日本東京、名古屋、奈良學習,深知只有知識不會離開一個人。
曾祖父是惜紙愛字的傳統一輩,他教曾孫們字紙不可亂丟、不可踩踏,不然會「青盲」(眼瞎),平常時需字紙收拾好,初一或十五時再拿到溪流邊燒化;他還教導飯粒吃乾淨,才不會「貓面」(麻臉),也不可掉飯粒,不然會「缺喙」(兔唇),在那只有昏黃燈盞的年代,曾祖父曾經陪著我撿起地上的飯粒。
小時候的學習讓我了解古書裡的詞句,多是待人處事的經典之作;算盤、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惜物、環保已是現代人重要的課題;資助疾苦是「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慈悲表現;而追求知識,就不會被時代淘汰。這些經驗,我也用來教導學生、子女孫輩,希望代代相傳,人人充實,幸福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