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印記】天水伏羲廟 留下歷史本色

文/記者文靜 |2024.11.23
458觀看次
字級
公祭伏羲大典現場。圖/新華社
根深葉茂的古樹名木是伏羲廟的重要點綴。圖/新華社
天水市秦州區的伏羲廟內景象。圖/新華社
伏羲城歷史文化街區吸引許多遊客。圖/新華社

文/記者文靜

相傳,三皇之首伏羲氏誕生於此,在這裡畫八卦、造書契、取火種、作甲歷、制嫁娶、創禮樂、立九部、制九針,引導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天水因此被稱為「羲皇故里」。



隴山蒼蒼,渭水泱泱。

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從甘肅渭源鳥鼠山蜿蜒而出,一路逶迤,橫貫甘肅、陝西。在甘肅省天水市,渭河綿延流淌近二百七十公里,哺育出黃土高原的這一抹深綠,也滋潤了泱泱華夏,孕育了赫赫文明。

天水擁有八千多年的文化起源史和二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讓天水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伏羲文化無疑是天水悠久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相傳,三皇之首伏羲氏誕生於此,在這裡畫八卦、造書契、取火種、作甲歷、制嫁娶、創禮樂、立九部、制九針,引導華夏先民告別洪荒、邁向文明。天水因此被稱為「羲皇故里」。

在天水市,一座古柏掩映、綠琉璃覆頂的古建築群鬧中取靜,是中國大陸現存較為完整、建築年代較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廟宇。走進橫跨五百多年歷史的伏羲廟,從古樹、古建、古碑,到匾額、楹聯、木雕,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訴說著伏羲的歷史淵源,彰顯著華夏文明的獨特魅力。

古廟隱於鬧市

清晨,天水市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劉復興總會穿過熙攘的鬧市區,來到位於天水市秦州區的伏羲廟走走看看。

唐槐傲立、古木參天。宏闊幽深的伏羲廟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伏羲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公元一四八三年),是中國大陸現存規模較大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築群,也是一年一度公祭伏羲大典的舉辦地。

「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實體化、具象化,是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結合。它以空間作為媒介,讓遊客感知特定的故事情節和伏羲文化的內涵,這是對民族記憶的凝固與保存。」劉復興說。

自古以來,關於伏羲的傳說在天水口口相傳,源遠流長。伏羲廟大門明間檐柱上,懸掛著一對楹聯:「立極同天,德合乾坤,百王儀則;開物成務,道傳今古,萬世文祖。」據介紹,此聯是集明代書法家胡纘宗〈伏羲贊〉詩句而成,講述了伏羲的功績。

沿中軸線一路行進,主體建築先天殿呈現在眼前。這是伏羲廟最古老的建築,有五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殿內正中,高達三公尺的伏羲彩繪聖像身披樹葉,手托八卦,殿頂繪製著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

史料記載,伏羲生於成紀(今天水),都於陳州(今河南淮陽)。劉復興介紹,天水伏羲廟內的伏羲聖像,是青壯年氏族部落首領的形象。河南淮陽太昊陵中的伏羲聖像則身穿朝服,是其暮年形象。

「兩地塑像的形態區別,反映了伏羲文化傳承的源流關係。」劉復興說。

整體而言,先天殿莊嚴肅穆、雄偉壯麗。若將鏡頭拉近,便能看到精雕細刻、纖巧秀麗的另一面——拱板、斗拱、平板枋上雕飾著奇花異草、八仙過海等歷代彩繪,各色花紋鏤雕裝點著槅扇門和檻窗。「歷經數百年滄桑,木雕已褪去浮華,留下歷史的本色。」手撫槅扇門上精緻的木雕,劉復興感慨。

記錄歷史變遷

古柏參天,柏影掩映。走進伏羲廟,人們總會被參天古樹吸引駐足。根深葉茂的古樹名木是這方寧靜古樸之地必不可少的點綴。相傳,伏羲廟創建之時,曾在廟內種植了六十四株古柏,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的三十七株古柏被稱為伏羲卦柏。

先天殿前,一株千年側柏傲然挺立。樹幹從根部分為兩枝,一枝向東已枯死多年,另一枝傾斜於先天殿屋面上方,每逢春夏,仍枝繁葉茂,在殿前灑下片片光影。樹幹上深深淺淺的印記,猶如時間的刻度,記錄著歷史變遷的密碼。

歷經五百餘年歷史,伏羲廟何以光彩依舊?

「這離不開長期的修繕和保護。」天水市博物館館長劉玉璞說,自建廟以來,伏羲廟共經歷了十二次維修。一九八○年代以來,已開展三次保護修繕,基本恢復了史料記載的格局。

不止於此。天水地形呈現「兩山夾峙,一水東流」的特點。明清時期,依此地形,天水形成了東關城、大城、中城、西關城、伏羲城五座相連的城,其中最西端的就是伏羲城。近年來,當地拓寬伏羲城古巷道,保護維修城內的明清古民居院落,重現了歷史中伏羲城的繁華景象。

在劉玉璞看來,每一次修繕,如同一次「生命」的延續:「我們將依託數字化保護項目,把伏羲廟古建築的數據和信息保留下來,為下一步的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以伏羲為內涵 打造獨特文化地標

在中國古代各類文獻典籍中,記載著伏羲及其部落的發展和演變。從隻言片語的記錄中,不難拼湊出一個人首蛇身、以龍紀官、教化民眾的人文始祖形象。伏羲是人還是神?伏羲是個體還是部落?伏羲從何演變而來?多年來,專家學者們懷著「尋根問祖、正經補史」的初心,探求伏羲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之謎。

漁獵畜牧向農耕過渡

距離伏羲廟所在地五十多公里的天水市甘谷縣西坪遺址,曾於一九五八年出土鯢魚紋彩陶瓶。瓶用細花紅陶製成,小口翻唇細長頸折肩深腹平底,腹部兩側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處用黑彩繪一條鯢魚,生動可愛。有學者認為,這與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相呼應。

同年,位於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的大地灣遺址被發現。這裡不僅出土了大量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還發現了年代較早、規模較大的「宮殿式建築」。部分學者認為,這與伏羲傳說所反映的原始生活一脈相承。

關於伏羲傳說的溯源並無定論,專家學者觀點不一。伏羲作為華夏文明的奠基者,卻是普遍共識。

數十年來,天水伏羲文化促進會會長雍際春一直從事伏羲文化研究。在他看來,伏羲及其文化創造活動反映了中國遠古新石器時代中期漁獵畜牧向農耕過渡的文明肇啓時代。

今年暑假,天水市博物館開展研學課程,吸引多地中小學生研學團前來打卡,繪製八卦、製作書簽,感悟伏羲文化。

旅遊旺季,伏羲城內熙熙攘攘。臨街的一家文創店裡,以伏羲文化為主線的文創產品成為熱銷品。當地雕漆藝術家還結合古老雕漆藝術,設計製作了融合伏羲元素的茶杯等精美工藝品。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亙古彌新、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還激發了不少外國人對華夏文明的濃厚興趣。

科萊特.德朗布勒曾是法國巴黎一所大學的藝術史老師。她喜歡中國神話故事,對中國文化和藝術有一定的研究。二○二三年,她來天水旅遊時,觀摩了盛大的公祭伏羲大典。

「伏羲廟建築風格很有特色、保存相當完好。祭祀伏羲的傳統能在當地流傳至今,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她說。

來自德國的諾伯特也痴迷於伏羲文化。他在天水拜師學習太極,每年都會抽空前來學藝。二○一九年,他曾作為嘉賓,在公祭伏羲大典的舞台上表演太極。今年,他再次跋涉千里, 參加公祭伏羲大典:「我想深入了解伏羲文化的淵源和脈絡,讓更多德國人了解中國文化。」

「一一一,一畫開天、與天地准;一一一,一元復始、元亨利貞……渭河拐了一道彎,太極陰陽分兩邊。卦台築成一座山,鴻蒙開泰三陽川……」在餘音悠遠的古琴伴奏下,稚嫩的童聲演唱著〈一字歌〉,緩緩講述「羲皇故里」的古老傳說。

如今,天水市透過推動建設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不斷深挖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始祖文化內涵,打造獨特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擦亮伏羲始祖文化首位品牌,激發伏羲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