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身心科醫師指出,當人們過分關注卡路里攝取和體重數字時,容易忽視身體發出的飢餓訊號和心理需求。長期壓抑性的節食,往往會出現反彈性的暴食行為,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卻讓患者再度陷入嚴格控制飲食的循環中。
35歲徐小姐自從立志瘦身減肥後,開始嚴格控制飲食,每天精確計算卡路里攝取量,甚至自行設下每日800大卡的限制。這樣的嚴格控管讓她在短期內達到減重目標,體重從60公斤降至45公斤,然而自半年前開始,工作壓力增加,讓她逐漸無法維持嚴格的飲食控制,而每當工作壓力來襲,徐小姐在晚上就會無法控制地大量進食,家中的零食、泡麵到冰箱裡的剩飯菜都不放過。
暴食後的罪惡感,又讓她強迫自己在大吃後催吐,隔天則會在愧疚感的作用下,更加嚴格地限制飲食。這樣的惡性循環,每周發生3∼4次,不僅影響她的身心健康,也讓她深陷自責與焦慮中。
振芝心身醫學診所邱韻芝醫師指出,暴食症的形成通常與過度嚴格的減重行為有關。為改善暴食症所帶來的困擾,她特別強調「重建健康飲食模式」的重要性,提出規律進食、糖分控制、細嚼慢嚥及覺察動機4大撇步,幫助民眾走出暴食惡性循環、逐步達成減重目標。
尤其在進食前,可先深呼吸、覺察當下情緒狀態,記錄進食前後的心情變化,尋找其他紓壓方式,例如運動聊天或冥想。因為許多人的暴食行為,往往源於情緒壓力,而非生理需求。
邱韻芝提醒,改善暴食問題,不能只關注飲食行為的改變,更要重視心理健康的調適。當發現自己有暴食傾向時,除了實踐上述建議,也可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協助,透過專業團隊引導,重建健康的身心關係,有助於減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