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秦家嘴楚簡 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 文/記者喻珮、張格、張玉潔、何問、袁慧晶 |2024.11.09 語音朗讀 12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簡牘保護與整理工作人員在查看簡牘保存狀況。 圖/新華社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簡展廳內的一景。圖/新華社秦家咀戰國楚簡《九九術》(左)與里耶秦簡《九九表》(右)對比圖。圖/荊州博物館提供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簡展廳裡的互動裝置。圖/新華社荊門市博物館展出的郭店楚簡《老子甲》。圖/新華社 文/記者喻珮、張格、張玉潔、何問、袁慧晶距今兩千多年的「乘法口訣」如何被相繼發現、破譯?「里耶秦簡」為何被稱為「中國21世紀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為什麼又稱為解讀秦朝的「百科全書」?自二十世紀以來的百年間,大陸出土簡牘的新資料不斷問世、新研究持續推進,一些石破天驚的發現大幅度補充傳世典籍的不足,幫助我們更準確地了解戰國、秦漢、魏晉時期的歷史面貌和發展脈絡。考古發現乘法口訣二○二三年盛夏,在湖北荊州楚故都紀南城遺址以東約一公里的一處東周時期墓地內,一座戰國中期的楚墓︱︱秦家嘴M1093出土大量竹簡,是中國大陸目前出土戰國楚簡數量、文字最多的墓葬。竹簡出土後,考古工作人員即刻將其妥善提取並搬運至「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進行室內揭取保護與整理研究。「這批簡保存情況不是很好,基本都處於飽水竹簡纖維飽和點的臨界狀態,而且受到泥土與其他出土器物的擠壓,竹簡殘損、形變嚴重,極大地增加了竹簡揭剝的工作難度。」荊州文保中心簡牘修復人員賀巧雲回憶。她所說的「揭取」是窺探這批竹簡價值內涵的第一步。最終,在考古人員和文保人員的合作下,這批三千九百餘枚竹簡得以按照自上而下竹簡的原始疊壓順序逐一揭取,十枚為一組進行初步掃描,呈現出三萬多個文字。緊接著,研究人員在電腦螢幕上仔細辨別簡文內容,其中一枝殘斷竹簡上竟然寫有清晰可辨的「數字」︱︱「……二,五七三十又五,四七二十又八,三七二十又一,……」這是距今二千三百多年的「乘法口訣」啊!這枚編號為一六四五的竹簡,被專家暫命名為《九九術》,並被小心翼翼地挑選出來,走上清洗、保護、研究、展示的「綠色通道」。「秦家嘴戰國楚簡《九九術》較此前所知最早的里耶秦簡《九九表》還要早一個多世紀,是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在當時楚國的廣泛運用,為我國數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秦家嘴墓地考古項目負責人、荊州博物館副館長楊開勇說。先秦及秦漢時期,乘法口訣是數學學習的基礎知識,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人力、物力、資產等計算,《荀子》、《管子》等典籍中已有記載乘法口訣的用例。初步整理研究顯示,荊州秦家嘴墓地M1093出土戰國楚簡的內容涉及先秦「書」類、「語」類、諸子、數學、醫藥、畜牧、文學、日書等諸多領域,確是先秦古籍「百科全書」,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等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典籍整理、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等價值。該考古項目入選二○二三年度大陸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項目,入圍二○二三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獲得二○二三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當時已有小數運算時間倒退回二○○二年六月。酉水河畔,八面山下,里耶古城。考古人員在里耶古城遺址的一口古井內,發現一枚帶有文字的竹簡。「在一口古井里發現文字,意義非同一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春龍回憶,當時的里耶恰逢雨季,雨水不停,搶救井下的竹簡最關鍵的是時間。張春龍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局的考古專家龍京沙等人迅速制定搶救發掘方案。井下,龍京沙與其他作業者爭分奪秒,絲毫不敢懈怠。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雨水繼續往地下滲,井壁上出現了裂痕。發掘工作仍在深入,一旦古井出現垮塌現象,後果不堪設想。大家的心都懸到了嗓子眼,焦急又期待。終於,當龍京沙再次小心地扒開一層淤泥時,指尖觸到一些有規則的木片。慢慢剝開裹在木片上的淤泥,他又一次看到木片上的文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天之內,相繼有三百餘枚簡牘被運上地面。簡牘上明確地寫著秦代的日期,「遷陵」這個地名也在簡牘上頻繁出現,它似乎在向人們證明,里耶古城︱︱這座神祕城池,正是秦代的遷陵縣城。一時間,考古隊被這一突然到來的重大發現深深震撼……此後,里耶共出土約三萬六千枚秦簡,其中絕大部分出自一號井,為此前出土秦簡總和的十倍,紀年從秦統一六國的前一年到秦滅亡的前一年,其紀年之完整、資料之詳實,實屬罕見。這批不起眼的木片,成為後人了解秦人生活實況的信息寶庫。其中一枚《九九表》成為先秦時期乘法口訣的實證,「二半而一」的文字記載更是證明當時已有小數運算,在楚簡《九九術》的基礎上又有創新發展。在「簡牘大省」湖南,考古發掘出土簡牘二十多批、二十多萬枚,占大陸簡牘出土總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里耶秦簡揭示了秦朝基層社會的真實面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簡牘整理工作人員楊先雲說,傳世文獻主要記錄了中央、王侯將相的故事,但很少能夠看到當時市縣、鄉里普通民眾的生活,關於「小人物」的隻言片語往往只見於史籍裡的零星介紹。但是湖南出土簡牘中記載了大量普通「小人物」的信息,生動展現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單次出土最多的一批漢代簡牘 富含西漢時期史實「狀似漆皮,軟爛如麵條」是海昏簡牘給考古隊員們的第一印象。二○一五年十一月,五千二百餘枚竹簡和一百七十餘版木牘,較集中地出土於南昌漢代海昏侯劉賀墓西藏槨的文書檔案庫。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介紹說,海昏侯墓屬於典型的南方淤泥墓。東晉時期,這裡曾經歷過大地震,墓室倒塌,整個槨室浸在水中。由於受到光照、溫度及鄱陽湖水位變化的影響,竹簡保存狀況極其糟朽,文保工作持續至今。春秋經傳最早實物「為了盡早掌握簡牘內容並向社會公布,我們聯合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根據簡牘清理時為文保目的而掃描的紅外照片,對上面的文字資料進行了初步的編連與釋讀。」楊軍告訴記者,海昏簡牘是目前大陸單墓葬、單次考古出土最多的一批漢代簡牘,其蘊含的西漢時期的豐富歷史信息,如同墓葬中的寶藏一般再次驚豔世人。在海昏侯墓出土的五千二百餘枚竹簡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是儒家經典及其訓傳,其中不乏幾種失傳版本或較早版本,對於研究儒家學說及其經典的傳布、演變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所長朱鳳瀚說,如《詩經》一千二百餘枚,為人們提供了現今所見存字最多的《詩經》古本。又如《論語》五百餘枚,保存有「智道」篇題和一些不見於今本的簡文。還有《春秋》一百餘枚,是考古發現的春秋經傳的最早實物,為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重見光明已是奇蹟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社會大眾熱捧,尤其是古漢字、古文熱度倍增,簡帛文字研究之風興起,關於簡牘文化的公眾演講、普及性文章也相繼增多。在社會各個層面,簡牘學知識從書齋走向公眾,被更多的人了解。一九九三年出土於湖北荊門的郭店楚簡被譽為「改寫中國思想史的典籍」,它的問世曾在海內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簡的研究熱潮。記者近日來到荊門市博物館文物庫房,六百二十餘枚郭店楚簡以四枚為一組分裝在特製的囊匣內,存放於保管櫃。另有《老子》等小部分原簡從庫房拿出來,輪番呈放在展廳文物展櫃中。「科技是連通文物保護與利用之間的橋梁。」荊門市博物館藏品保管科科長鄔涵說,郭店楚簡能在兩千多年以後重見光明,已是奇蹟,它們以後還能不能繼續長久地延續下去,這需要文物保護領域的工作者潛心研究、努力探索。我們堅信隨著科技不斷創新發展,文物保護會擁有更堅實的依靠,觀眾會獲得更佳的精神、文化體驗,穿越兩千多年而來的竹簡也會永續保存,歷久彌新。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古城印記】行至紹興,更懂江南 下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發展】世界超市 義烏 小商品締造大市場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