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鳴叫方式

文/楊懿如 |2024.11.05
317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楊懿如

蛙類大部分的時候都安安靜靜地單獨躲在暗處,不發出聲音,也不與同類接觸。但到了繁殖期,就會成群遷入水域,雄性並發出叫聲,而且不分日夜都很活躍,尤其下雨天的時候更是興奮。

雄性會隨著場合的不同發出不同的聲音,例如建立領域警告其他雄蛙不要接近的「領域叫聲」、驅逐其他雄蛙或打架時發出的「遭遇叫聲」、吸引雌性的「求偶叫聲」、與雌性接觸後的「交配叫聲」、被其他雄蛙或其他種蛙類抱錯時的「釋放叫聲」,以及被天敵抓住時緊急發出來的「嘰」的「求救叫聲」。

聲音獨特 趣味叢生



雌性僅會發出求救叫聲。但不論是哪一種叫聲,每一種蛙類都有其獨特的聲音頻率,具有種類辨識、避免雜交的功能。

蛙類的鳴叫方法相當獨特。發音之前,雄性先吸一口氣到肺部,並把肚子鼓起來,然後腹部縮小,把肺部的氣體擠壓到咽喉,在此震動聲帶發出聲音,最後聲音及氣體一起被送到位於喉部下方或側面的鳴囊,氣體將鳴囊鼓大成為聲音的共鳴腔,並擴散出去。

嘴下泡泡 鳴囊所在



由於蛙類有鳴囊當作共鳴腔,蛙鳴也就格外的響亮大聲。有些蛙類的叫聲與蟲叫聲很像,但還是可以分辨出來。蟲叫聲多半比較單調連續沒有共鳴,蛙叫聲有共鳴而且斷斷續續、變化豐富。

蛙類鳴囊大小、形狀、顏色依種類而異。略為突出隱於皮下不明顯者,稱之為「內鳴囊」,例如拉都希氏赤蛙、梭德氏赤蛙;大而顯著者,稱之為「外鳴囊」。

依鳴囊形狀及所在位置的不同分成︰

單咽下外(內)鳴囊:單一一個鳴囊位於咽喉腹面,例如中國樹蟾、黑眶蟾蜍等。

咽側下外鳴囊:一對鳴囊位於咽喉腹面,例如腹斑蛙等。

咽側外(內)鳴囊:一對鳴囊位於口角兩側,例如斯文豪氏赤蛙。

鼓膜是蛙類的耳朵,內面附有耳柱骨,能將聲音傳入內耳的感覺細胞,再刺激大腦產生聽覺。蛙類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很窄,對同種類叫聲頻率特別敏感,尤其雌性常利用叫聲來確定雄性的位置,並選擇適當的交配對象。雄性的鼓膜常常比雌性大,可能與雄性發出聲音並作為重要的溝通工具有關。

蛙類雖然沒有脖子,但有一枚環狀的頸椎,又稱為寰椎,藉此青蛙可以靈活地轉頭。這對蛙類非常重要,因為蛙類的眼睛、耳朵都在頭的兩側,必須藉由轉頭調整方向來瞄準目標或定出聲音的來源,方便牠們搜索食物或找尋同類。

並不是所有的蛙類都會發出叫聲,不會叫的蛙類沒有鳴囊,鼓膜也不明顯。一般而言,利用溪流繁殖的蛙類叫聲比較小或不會叫,因為水流聲音太大,往往蓋住叫聲,迫使溪流產卵的蛙類另尋其他種吸引雌性的方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