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0多歲陳小姐,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曾經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當時治療後幽門桿菌檢驗呈陰性。最近一個月常常胃痛不舒服,接受胃鏡檢查發現有胃炎,幽門桿菌檢查陽性,陳小姐大為驚訝,心想「已經滅菌了,為何還會呈陽性?」
經醫師詳細詢問得知,陳小姐家族間常有聚餐,中秋過後天氣轉涼,家裡經常吃火鍋,家庭成員過去也曾有檢驗出幽門桿菌感染,推測是聚餐時沒落實「公筷母匙」,造成重複感染;醫師建議其家庭成員都接受幽門桿菌篩檢治療,並貫徹公筷母匙習慣,以避免再次感染幽門桿菌。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幽門桿菌不是治療後就一勞永逸,稍不注意,還是有重複感染的可能。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是多種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像是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都已經被證實與幽門桿菌有關,且被感染的時間愈長,之後罹患胃癌的風險愈高。
幽門桿菌除了存在人的胃黏膜外,唾液、糞便中也可以發現菌種的蹤跡。傳染途徑主要是經口傳染,因此用餐時倘若沒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可能因唾液而感染;如廁後沒確實清潔手部,也會有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當家中有人感染時,會建議一併檢測有無感染。
如何找出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康本初說,檢測幽門桿菌的方法有呼氣試驗、糞便抗原、胃鏡切片,會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感染幽門桿菌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經常要到出現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不舒服時才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