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時下3C產品氾濫,對兒童與青少年的腦部發育、日常行為影響深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螢幕使用時間在新冠疫情期間是高峰。有研究指出,家長發現孩子數位成癮後,在學校表現或創造力下降、攻擊行為等情況。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詹元碩建議,可培養兒童以運動為核心,結合藝文、遊戲等多面向的活動。
除了影響睡眠品質,李宛臻表示,過長的螢幕使用時間,對健康則造成影響,包括偏頭痛、體脂率上升、增加憂鬱感、焦慮感及難集中注意力等。
兒童與青少年數位成癮將對腦部發育、日常生活行為產生影響,有研究指出,家長對兒童3C成癮的看法包括學校表現或創造力下降、語言使用不當、攻擊行為、其他活動拖延、自我隔離等。詹元碩對此指出以「運動」為核心解決成癮的方式。
他說,運動對3C成癮的成效包括提升大腦神經適應調節、活化大腦功能連結等,從而改善獎勵、執行、決策機制,而且隨著運動強度增加,從原先的瘦素水平改善,到BMI、血壓、體脂百分比與炎症顯著下降,而若結合藝文活動,如博物館、美術館,就能減少數位設備的依賴,提高抗壓性、減少攻擊行為。
不過他也提到,時下民眾離不開數位生活,因此無法避免兒童接觸3C產品,但「打不贏,就加入」,若讓體感遊戲、應用程式、資訊網站等科技素材結合運動,設計成如遊樂場的跳舞機、太鼓達人等活動,邊跑邊跳邊闖關的過程中,透過活動量達到相應目標。
針對日常生活常被課業追著跑的兒童或青少年,詹元碩建議,盡可能把握校內的早自習、課間休息,或下課時用約1小時至1小時30分鐘進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