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艾瑞克‧巴克(ERIC BARKER)
曾就讀賓州大學,該校最自豪的就是能把自私的混蛋教化成有教養的成年人;接著他搬到好萊塢,這個城鎮卻以能把有教養的大人同化為自私的混蛋為傲。他的部落格「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對於如何活出精采人生提供有理有據且富含專家見解的解答,有超過五十萬人都訂閱了該部落格的電子報。他的第一本著作《成功不再跌跌撞撞》(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曾榮登《華爾街日報》暢銷榜,並翻譯成逾18種語言。圖/123RF
我們都需要多一點愛,但若仰賴某種愛的替代品,就永遠不會感到滿足。
圖/123RF
文/艾瑞克‧巴克 譯/周彧廷
他們在法律上已經死亡,擁有的一切都遭到剝奪,婚姻也宣告無效,但他們早就習慣這種惡劣對待了。他們是痲瘋病患,眾人避之唯恐不及……
一八六六年,夏威夷正在「處理」當地棘手的痲瘋病危機。由於害怕疾病傳播,政府決定把痲瘋病患驅逐到摩洛凱島。患者總共有十六人,只有四人相對健康,還有兩人病得非常嚴重。很快地,又有三個人也病入膏肓了。
摩洛凱島上可沒有醫院,更沒有醫護人員照顧他們。政府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物資,只有一些毯子與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的農具。食物只夠撐幾天,島上的茅屋也早已年久失修。若說政府放任他們自生自滅都還太慷慨了,他們簡直是被丟到島上等死。
這些人彼此之間都不認識,既非家庭也不是一群朋友,實在沒道理要健康的人去幫助病人(但事實卻正好相反)。若健壯的人把食物全留給自己,完全不浪費時間照顧弱者,他們就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生存機率。把鹹豬肉跟硬麵包分給四個最健康的人可以吃上好幾個禮拜。
只有分開才能讓他們打造出一個宜居的生活。該丟下身體病弱的人了。他們都是麻煩的陌生人,一定會害死島上的所有人。這是最理性的決策……
兩周後,船又駛回這座島了,但不是帶來援助而是要丟下更多痲瘋病患,然而眼前的景象讓船員震驚不已。
茅屋修好了、作物也已經播種,營火全天候燃燒幫患者保持溫暖,連新鮮水源都找到了。最健康的人沒有把食物全占為己有,還把所有時間拿來照顧弱者。其他人負責煮飯並維繫他們開創的永續生活,第一批來到島上的每一個人都還活著。
這些強者沒有選擇那個「理性」的決策自私的活下來,而是跟隨人性本能。他們做了看似不理性的決定︱︱照顧他人。
這一切只是剛好?完全不是。賓州大學教授保羅‧羅賓森與莎拉‧羅賓森在《海盜、囚徒與痲瘋病人:關於正義的十二堂課》一書中有詳細解釋:「這般反應在深陷極端困境的團體中不斷出現,從古至今、綜觀世界皆然。」雖然不是每次,但常有這種情況。「不理性」的合作就是我輩物種得以延續的原因。
大家都忘了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優勢地位絕對不是天註定。我們智人有長達十二萬五千個世代都瀕臨滅絕邊緣,最根本的證據就是如果我們沒有經常合作、如果不在危急之際冒險選擇伸出援手,結果很簡單:你就不會讀到這一段文字了。
摩洛凱的痲瘋病聚落確實是一座島,但它證明了你我不是孤島。
別愛上一顆枕頭
寂寞的感覺很糟,如今我們的寂寞程度也是史上最高,但這跟人變少無關,而是缺乏群體參與。寂寞其實很新穎,源自相對近代的個人主義敘事。我們也能多加運用刻意的獨處發揮更多創意、摸索智慧,深度了解自我,但不必像克里斯‧奈特那般與世隔絕。(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吉兒‧胡莉認為他患有類分裂型人格。如果你沒這個毛病,需要與人相處的時間一定比他更多。)我們需要在群體與孤獨之間保持如十九世紀前的平衡,但現代人卻兩者都匱乏。
人氣是一件好事,但我們的文化卻選錯了類型,認為地位、權力跟名氣更勝討人喜愛。這樣通常不會有好下場,莫怪你的女兒想當名人助理而不是執行長。少了群體會讓我們的大腦灰質感到不安,逼我們加強對生活及人際關係的掌控權,這樣又會導致大眾選擇與科技產品發展難以令人滿足的擬社會關係。社群媒體並不邪惡,但由於我們常用它來取代真實的人際關係與群體,因此傷害總是多過益處。
馬基維利曾說,「如果要在受人愛戴或畏懼之間抉擇,應選擇受人畏懼」,偏偏你又不是王子,所以抱歉囉,我們都需要多一點愛。正如裴柏汀大學心理學教授路易斯‧科佐里諾所言:「問題在於若仰賴某種愛的替代品,就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千萬別愛上一顆枕頭啊!
(摘自《和他人相處融洽:破解大眾對「關係」的錯誤認知,掌握成功人際關係的關鍵》,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