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屏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
「為什麼要學佛?目的是什麼?」同學回答精采絕倫、各有所見,然而心保和尚給出一個簡潔有力的答案:「學佛,為了成佛!」真是如雷貫耳。
那麼,你相信自己能成佛嗎?在《華嚴經‧出現品》中提及:「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寫到:「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無有疲倦地再三慈悲揭示我們皆能做到,我們依然卻步遲疑。若在修道上,我們希望有所成就,不妨效法祖師大德的氣魄。當初五祖問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如此直下承擔的自我肯定,正是最好的示範。
然而成佛並非一蹴可幾,在學院的朝暮課誦、日常的行住坐臥、彼此的人我相處中,都是下手處,皆為選佛場!同學們來自各個國家,經歷不同的文化風俗、家庭背景、語言習慣,共同遠渡重洋,發願來此方寸修道,相處起來總有不盡如己意的時刻,我們能否各自覺察內心念頭之動盪變化,進而實踐尊重與包容?在種種情境中,是否提起正念,運用課堂所學,保持慈悲、智慧?若不能與法同舍、慈眼視眾生,即使已置身佛國,亦未能契入佛道。
如黃檗禪師所言:「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恆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只要自己悟入佛菩薩的知見,世界就會即刻轉為淨土!畢竟宇宙萬物,皆由自性演化而來!
家師星公上人的《佛光菜根譚》說:「學習吃虧能養德,人我互調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我們能做到幾分?
《金剛經六祖口訣》提點:「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內覺諸心空寂,不被六塵所染。外不見人之過惡,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覺。覺即是佛也。」同學有力行實踐,漸次靠近了嗎?假設我們不敢直言:「我是佛!」那可否先從承擔「我似佛!」開始呢?
願所有同參、行者,在實踐菩薩道的路上,事事皆能反求諸己,各自用功,直至「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