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講義》坐骨神經痛

陳婉菁 |2008.07.10
398觀看次
字級

大部分的人都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經過休養及藥物治療,幾乎所有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有持續性的下背疼痛及下肢疼痛,通常都是由腰部、臀部開始,向大腿後側、小腿外側及足背外側,呈「針刺」、「觸電」樣疼痛,甚至造成腿痠麻無力,此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頗多,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是腰椎間盤向後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即稱椎間盤突出症。此外,腰椎退化症、腰椎狹窄、腫瘤等原因也會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症狀。

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痹症」範疇,多數為外邪侵犯膀胱經和膽經,針灸及用藥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為治則。治療以疏通太陽經脈,驅邪外出,通經活血,行氣止痛,或驅風祛濕、溫通經絡、止痛消腫。每次針刺加電針,留針十五至二十五分鐘。臨床可以針灸搭配藥物增強療效,中醫針對不同之病因用藥如下:

一、散寒除濕法:臨床表現為發病前有受寒史,身體下半部痠痛或不靈活,數日後出現沿坐骨神經部位疼痛。在持續鈍痛的基礎上,可有陣陣刀刺般疼痛,夜間尤甚,舌淡苔白膩,脈弦緊。

二、活血化瘀法:臨床表現為下肢沿坐骨神經部位疼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阻,尤以夜間疼痛更甚,痛處拒按,或患肢麻木,舌紫黯,脈細澀。

三、溫陽益氣法:臨床表現為下肢疼痛經久不愈,肢體不溫,怕冷,患肢喜溫喜按,勞累後疼痛加重,常反復發作,舌淡苔白滑,脈沈弱無力。

四、養血柔筋法:臨床表現為下肢沿坐骨神經部位綿綿作痛,時作時止,易抽筋,麻木不仁,伴隨面色蒼白,唇甲無光澤,甚則肌肉痿縮,舌淡紅,脈細弱或細數。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科醫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