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嘉琳
從前提到「陰魂不散」這個詞,總有陰森不寒而慄的感覺。在母親遠行過世兩年多後,在我心中對這個詞有了新解。
當時我們在基隆夜市尋找晚餐,看到母親喜愛的旗魚飯,我跟身邊的妻子說:「我媽最喜歡吃這家的旗魚飯,每次來必吃,我不敢吃魚,就點滷排骨飯。」
又摩肩擦踵走了幾步路,看見營養三明治的攤位,回頭跟妻子說:「我媽不愛吃麵包,可是很喜歡這家的三明治。」妻子微笑說她也想嘗嘗。
這一刻,我突然驚覺母親一直都在,伴隨在我的日常生活裡。
洗米的時候用手掌測量水位,水要淹至手背八分處,是母親教導的方法;打開衣櫃,看見那件灰格子的刷毛睡袍,就想起母親把它送給我時說:「天冷起床,要披一下比較不會著涼。」沖泡黑糖水時,在甜甜上升的熱蒸氣裡,想起母親為我沖泡過無數杯黑糖水,她說這個東西很好,清肺。
我終於明白,這環繞在四周的種種回憶,重重包覆著我,將會守護著我的餘生,如同空氣,不會散去。
母親不只活在家人朋友的嘴裡,就連偶遇母親熟悉的攤商,他們仍會愉快談起母親生前最喜歡買哪些東西,稱讚她識貨矇騙不了,但是大方爽朗不會討價還價,也敬佩她對禮拜神佛細節的堅持。
對所有此生有幸相遇的人們來說,母親永遠盤踞在他們的記憶深處,偶爾突然來訪,意識流相會,如此美好的──陰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