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瑟烈思
Facebook,一般直譯為「臉書」,但face 這個字也可以當作動詞使用,許多時候我認為 facebook 叫做「面對書」可能更合適。
上facebook看看朋友圈裡有什麼訊息,本來就是這個社群網路服務的主要目的。但漸漸地,有幾個朋友不再發言了,明明還時常看見在線上。其中一位說了原委,他說有些人的觀點和自己南轅北轍,線上辯論不比當面交談有效率,誤謬無法即時解釋,歧異被各自放大,愈攪愈濁,本來是好朋友的因而疏遠了,甚至悄悄退了朋友。
對於這個現象,本來不以為意,不同立場的抒發在民主國家再平常不過了。直到有一次,自己遇到委屈,希望在朋友圈討拍。但事與願違,有人的回應反而在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質疑怎會有人這麼傻受了這種虧,長篇述說著自以為傲人的種種事蹟。簡單回了幾句,對方卻愈回愈離題失焦,讓原本的鬱悶更平添羞辱。無奈地,只好屏蔽了這位朋友。
社群網路真是篩選同溫層的利器。
Facebook像一面照妖鏡,把面對面時客套圓融的,藉由文字照出原形了;又或者像一顆水晶球,把許多不好意思從嘴巴說出口的,利用鍵盤敲出心坎了。原來,好多人惦念著「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的,只是對於住在高樓華廈的人們,即便對門住了十幾年的鄰居也只有「嗨」、「早」、「你好」,有形的家完全不具可執行「衣錦還鄉」的功能。無形的社群網路便恰如其分地承擔起這個任務,群組裡不都是認得自己的人嗎?欲公告周知,不必敲鑼打鼓開席設宴這麼大費周章。而群組內具有相同「理念」的人,更會互相追捧,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於是,升職的、慶功的、得獎的、小孩學業優異才藝超群的、考上名校的、出國玩的、山珍海味的、秀長腿的,或者巧思極致地大加讚譽某位得獎人,然後讓對方回賀同榜的自己。總之,facebook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春風得意花好月圓。如果自己日子過得也是如此,或者至少日升月落馬馬虎虎,對於這一切別人的好,大方給個讚恭維兩句,其實也是無關痛癢的。但如果正處於低潮,而這位臨風顧盼的主人翁剛好是具競爭關係的同儕,這facebook就不是單純的「臉書」,而是嚴峻的「面對書」了。
記得女兒國小低年級的時候,曾在我稱讚一位朋友的小孩算數好棒時,稚聲稚氣地抗議:「你在稱讚她,就等於在取笑我!」我當時極為驚訝,這樣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大概對她扯了一些我們要學會欣賞別人、見賢思齊、有度量等等,自己聽了也覺得八股好笑的鬼話。
雖然這是十幾年前的事,現在跟女兒提起,她自己也不記得了。但只要上facebook,或者其他社群媒體,需要「勇敢面對」時,腦海中便會立刻浮現這個當年和女兒對話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