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藝論道】東坡棋的生活應用

文/蔡宗霖 |2024.10.22
386觀看次
字級

文/蔡宗霖

歷史悠久的圍棋,在中國古代稱為「弈」,在西方國家稱作「Go」(源自日語「碁」的發音),作為國際通行的棋種,公認是一種最複雜且困難的棋類遊戲。

中國古代,「琴、棋、書、畫」四藝被認為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作用,而其中的「棋」即指圍棋、象棋、軍棋等。根據有限的史料記載,關於圍棋的起源有各種說法,其中以堯、舜以棋教子最具說服力,但起源於中國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

由於幾位皇帝的倡導,宋朝弈棋風氣十分興盛,君臣也時常對弈。例如宋太宗趙光義就是知名的好棋之人,棋藝據稱「棋品至第一」,《石林燕語》記載:「太宗當天下無事,留意藝文,而琴棋亦皆造極品。」

至於「東坡棋」,相傳是因為蘇東坡與小兒子蘇過下棋總是輸,有一次他突發奇想,將第一手下在「天元」(棋盤正中央),之後就跟隨蘇過落子下在對角處,幾十手後不分勝負,蘇過驚問道:「這是什麼棋?」蘇軾笑曰︰「這是東坡棋。」

東坡棋其實是一種模仿棋,在布局階段,對方下哪裡,自己就跟著下在棋盤的對稱點,一來節省精力以逸待勞,二來可以激怒對方,等對方因此下錯棋時再全力反攻。在日本職業圍棋比賽中,第一個使用模仿棋的正是棋聖吳清源,也促使圍棋界開始採用貼目制(基於先手優勢給予後手的補貼)。

實行貼目制後,執白棋(後手)走模仿棋的首創者,則是日本已故著名棋手藤澤朋齋,經常在比賽中仿照對手下二三十步棋。一位記者採訪他時直言不諱,說很多棋手都認為模仿棋缺乏藝術性和創造力,但藤澤朋齋反駁說,他下模仿棋是基於對對手的判斷,一旦對手下的不是好棋,就會馬上停止模仿。

其實在現代生活中,亦可透過模仿棋的應用,減少在職場或社會交際的跌跌撞撞。例如,用心觀察同事處理事情的方式,精進自身行為,或是請教有經驗的前輩注意事項及要領,讓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如同蘇東坡棋藝雖不如小兒子,卻可透過模仿棋學習,慢慢內化為自己的棋藝。

又好像各朝代知名畫家,必先透過模仿,最後才能建立起自己獨樹一格的畫風;而被學習、模仿的一方,也需要不斷重新檢視、挑戰自己。所謂「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而透過模仿的行為,往往也可看見他人與自我的影子。

我相信蘇東坡在模仿蘇過時,同時也在欣賞小兒子的棋藝;至於蘇過,則是因此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每一步棋藝。透過技藝的切磋,兩人都可更上一層樓。

換句話說,東坡棋雖出自一種文人機智,但其實任何技藝皆需透過他人教導或模仿習得。而透過模仿楷模來學習,目的是為了完善自己,絕不是盲目的跟隨,也不是事事求同,必得在結合自身特點後,才能內化為自己的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