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愛倫
四年前,聯經出版社看到我寫的一篇專欄,就邀我寫有關憂鬱症的書。當時總經理陳芝宇的直覺是:我看到完全不一樣的論述方式,對憂鬱症患者能有這樣高度同理心,相信助力也會明顯。不負所望,這本《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與憂鬱症和解之書,到今年還在繼續刷印中。
我懂得以同理心看人看事,也因為有同理心,讓我懂得如何暖心於人;如果說相同經驗才能有同理心,那同理心豈不就只是形同同情性質的同病相憐?我認為,同理心出自善意的理解與溫暖的回應。
一個善心人士是我受創事件的旁觀者之一,每日必寄說禪說佛說今生說來世的影片給我;這讓我想到作家林清玄寫的故事:一個沙漠旅人,無糧無水,命在旦夕,這時遇到一個修行人,旅人求援一口水,修行人表示可以照顧他,於是從布袋裡掏出一本佛經奉上,旅人當即渴死而亡。
善心人士或許是要度化我對不義之事的憂憤,這份善意,我會記住。但是,他知情不語,迴避關鍵,在虛實套路中難見本心,跟沙漠裡的修行人一樣,態勢上完全是以師之尊站在制高點,看不到他人的命之所危,就算他個人修為登峰造極,但是少了同理心,所傳佛理,所傳道理,都顯得飄忽空泛風涼無情。如果這是諄諄教誨被害人,那可有膽識曉以大義於加害人?
台北市政府社區心理諮商師已提出「心靈雞湯」也會「有毒」,直指很多看似充滿能量的鼓勵,其實導致更多的內耗;過度正向的心靈雞湯,不斷強調脫離現實的自修精進為唯一面向,但是對深陷情緒痛苦的人而言,這碗雞湯裝滿了指責,沒有發乎情、出自義的真性。
我們知道「感同身受不是真的存在」、「貪嗔癡讓人拒絕設身處地」、「不遇就不會懂什麼叫痛他人之痛」,但是,知識、道德、素養的存在,不就是重複訓練我們不對他人做我們自己也不樂於接受的事嗎?
談到詐騙問題時,有人說:「自己不貪就不會受騙啊!」不去議論詐騙之惡,反來檢討受騙人是自損於貪婪。為什麼?對憂鬱症患者總是說別在福中不知福,拿出一本佛經就以為落實行善,端上一碗雞湯完全不顧飲鴆之害……這三條路的模式都是展現自己居高居正的風采,殊不知是讓受難者重複受譏沒有放下的胸懷。
道理真理佛理,各個有理。立場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這種種的不同,怎能就任他無關是非?無關黑白?無關正邪?彈性大成這樣,這世界還會有規範嗎?任何法規都可以憑三寸之舌界定?任何法官都可以含混不清詡為自清?難道真相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碟小菜?
看似安慰實則評價受害者的過多金科玉律,在驚逢一句「遇佛上香,遇魔掏槍」,立刻開悟,其實簡單的公平正義概念,才是鼓舞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