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中村仁一醫師《大往生》一書的精華語句與精要理念(續)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談到可以從《大往生》一書中章節的標題,看出中村醫師力圖喚醒大眾對於現代醫療的迷思與錯覺之用心,然後我列出每一章的大標題,概略敘述各章節中的精要理念,已經介紹了前四章。在第四章的結論部分,是有關「生前意願書」(亦即「醫療意願書」)的確定,中村醫師指出現行醫療界的一項重大盲點,我認為大家極需要了解,所以特別轉述及補注說明如下:
醫療界一向歌頌以「病患為主」的臨終關懷,但其實所謂的「病患為主」,還可分為「由病患為主」和「以病患為主」兩種。雖然表面上兩者都將病患擺在第一,但「由病患為主」的情形,是在尊重病患的意願下,由周遭人共同協力來提供支援的方式;而「以病患為主」的情形,則是周遭人「擅自揣測」哪種方式對病患最好,進而提供支援的方式。
站在病患的立場來說,家屬及醫護人員的這一種沒有認真面對「死亡」的「以病患為主」的方式,只是一種揣摩的方式。這種方式並不是在滿足病患本身,而是滿足家屬及醫護人員,中村醫師說,他完全不敢恭維。
某些特殊老人安養中心,在老人家入住的當時,都會出示與延命措施有關的「生前意願書」(或「生前指示書」),以書面方式留下證據。可惜入住時的老人家,幾乎都已經痴呆,所以最終留下來的書面意思,根本都是家人的意思。
其實就相關的福祉機構來說,幾乎都處於「病患本人」無法表示意識的長期照護,但既然號稱是「病患本位」,就應該採取由「病患本人」為主的方式才對。
可惜就現況來說,幾乎所有病患都已經痴呆,所以也就無法採取「病患本位」的態勢。不論如何強辯採取了多好的長期照護,也無法得知究竟是對誰好?至少對病患本人來說,完全不可靠,所以中村醫師才說這是揣摩的方式。
因此,為了避免萬一自己生病或遭逢意外等事故,陷入昏迷或植物人狀態,導致失去意識或意識低下時,或因嚴重痴呆導致失去正常判斷能力時,當事人應預先設想要接受什麼樣的醫療服務,或不要接受什麼樣的醫療服務,趁著自己意識還很清楚,判斷力也很正常時,就要事先寫好醫療意願表明書。
確定醫療意願書時,必須由家人或代理人陪同出席,並針對每一項醫療措施,接受醫師詳細的說明,以充分理解內容。不過為了避免到最後的緊要關頭時,有遠方的孝子或遠房的親戚出來反對,甚至翻轉原本的決定,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事先讓所有人都加入討論的行列,並設法取得共識。
有關個人醫療意願書的制定,在台灣已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而有兩款法定醫療意願文書可以選擇:「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與「預立醫療決定書」,大家可以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或者到各大醫院或者各縣市衛生單位詢問。我有一篇文章〈大家來關心「病人自主權利法」〉,收錄在《生命的永續經營》(中冊),頁75〜106,請各位讀者自行參閱,可以幫助大家充分了解臨終醫療問題的相關細節,以及如何維護及保障自己的善終權益。
接著介紹《大往生》一書第五章,其標題為:〈別被「健康」耍得團團轉、別胡亂抵抗「死亡」,醫療只能限定使用〉,內容共有十個小節,小標題分別為:(1)自然界生物只要結束生仔任務就會死、(2)老人家是醫師重要的「生計來源」、(3)為了健康連命都可以不要、(4)生活習慣病不可能會好、(5)老人家身體會不舒服是很正常的、(6)檢查數值會因微妙理由變化、(7)標準值可靠嗎?(8)有時即使知道病名也無能為力、(9)老人家不該「過度靜養」、(10)人怎麼活就怎麼死。
從第五章的大小標題及內容可以看出,中村醫師透過分析與闡釋,揭示現代醫療的盲點與限制,苦口婆心力圖喚醒社會大眾對於現代醫療的迷思與錯覺。以下轉述其中的一些精華語句與精要理念。
現代已經進入長壽(高齡)社會,卻不見得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因為長壽(高齡)社會的另一面,就是老人家儘管已經體弱氣衰,也不容易死去,甚至於是不被允許死去的「長壽(高齡)社會地獄」。
在此不妨將一期的人生,分成「去程」和「回程」來思考,如此區分的目的,在於有必要改變我們的「活法」。簡單地說,「去程」可採取逐漸往上爬的常見思考方式,但「回程」就必須採取逐漸往下走的思考方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