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颱風來臨時,民眾最關心的是颱風有多嚴重,其次是有沒有放假,第三是萬一颱風嚴重,有沒有食物。而生活於中南部海濱低窪地區的民眾,最關心的是地層下陷的地方,會不會淹水。不過最難過的是政府,因為不知道該不該放假。
颱風假放不放,中央政府曾經是主導者,中央氣象局向中央政府報告颱風動向後,由中央全盤決定。但颱風有大有小,動向變幻不定,有時南部狂風暴雨,北部晴空萬里;東邊路樹倒塌,西邊唱歌電影。這種地區性的差異,讓中央政府左右為難,最後決定把權力下放給地方,由地方政府考慮各地情況,自己做決定。這樣也沒有錯,尤其是某些山區,如台東山地部落,或中橫附近部落,颱風雖不大,但生態脆弱,道路容易塌方,學生上課非常危險。因此某些鄉鎮村落有特別自主權,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在城市地區就很特別了。每一次颱風來,人們問的不只是颱風會有多嚴重,而是會不會嚴重到可以放颱風假。而各地縣市的執政者不同,就會被拿來比較。如果民進黨執政縣市率先宣布放假,在地人就說:你看,我們市長「仁政」。這下國民黨縣市長頭大了。民進黨行「仁政」,你要不放假,是要逼人民冒著風雨去上班嗎?是要讓學生冒生命危險去上課嗎?如果有一個學生出了問題,你要負責嗎?反之,如果國民黨執政縣市先宣布了,民進黨縣市長的壓力也很大。
如此一來,颱風假不再是氣象科學的決策,而是政治決定了。如果放假,果然風雨交加,那是正確決策,誰也不會有話講。但如果微風細雨,甚至晴空萬里,那就被嘲笑是放了一天電影假。然後,就換企業界罵政府不管企業死活,只管放假,爽領薪水,不顧產業勞動力不足。
地方政府怎麼辦?左右為難,只能以選舉考量。民意好哪一邊,就往哪邊靠。而民意,一如所有人都知道的,人性好逸惡勞,想放假不想工作,所以不管什麼天氣預報、氣象報告,只要看起來會靠近或穿過台灣,有點風雨,就想要放假。
而媒體,任人皆知,喜歡危言聳聽,有聳動才有收視,所以就拚命往嚴重的方向報。明明台北市區風雨不大,記者跑去擎天崗,站在山上的風口,被大風吹得雨傘都撐不住,然後大叫颱風非常嚴重。明明台灣南部山區雨勢不大,但就是要去部落裡找路樹倒下的地方,大呼雨勢逐漸增強了。
氣氛如此,哪一個首長敢說不放假?坦白說,民意就是想放颱風假,你何苦和民意為敵?於是我們會看見,縣市長表現得狀若一切依氣象局報告為準;最後總是民意大獲全勝。放假才是政治正確的決策。
沒有放假的縣市長呢?那就要忐忑不安了。你得祈禱老天不要做怪,颱風不要轉向,風雨如期離開。一次次下來,任何政治人物都學乖了,放假才能安心,放假才是政治正確。即使天氣晴朗,被罵了兩句,也比出事再來道歉得好,大家還是「感謝市長仁政」。
面對多變莫測的颱風,為了讓民眾安心,讓家長放心,讓學生平安無事,即使有南北差異,有山地平地之分,有東部與西部的區隔,但寧可多放一天假,只求保平安,這是執政者必然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