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剛舉行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恰碰上美國即將啟動降息,全世界央行都在思考如何因應利率與匯率的政策調整。唯獨台灣是個特例,管理好幾近失控的房地產政策,才是這次會議重中之重。針對本身的狀況對症下藥雖無可厚非,但其重要性居然凌駕在全球貨幣政策變化之上,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有必要探討如此混亂的背後原因。
此波房地產過熱波及金融穩定,是央行最早提出警訊,以多家銀行恐觸及《銀行法》的個別產業授信上限為由,邀集國銀討論對策。在央行理監事會的說明會上,也重申將持續觀察銀行房貸授信情況的變化,如沒有明顯的改善,管制措施就不會放鬆。
惟央行此一動作引來批評聲浪相當的大,業界反彈是預料中事,就行政體系言,一是府院直接介入關切,多次強調銀行對於首購族的優惠房貸政策不會改變,二是推出「新青安政策」的財政部,照顧弱勢的原意不見了,反成了推房價高漲的罪魁禍首,三是台灣各金融機構的主管機關金管會,功能反而弱化,即央行的手伸到了其他部會的轄區,進行長臂監理。
府院為什麼會快速的介入此一事件,並發表公開聲明。這應與總統在競選期間的承諾有關,高房價是年輕人的民怨之首,年輕人則是執政黨擁有政權的主要推力,具有高度敏感嗅覺的政治人物,自然不會放任此一政策,出現引發青年朋友民怨升高的情況。換言之,其用意應非著眼在房貸政策的討論上,若從更具有濃厚的政治護盤意味來解讀,就不足為奇了。
此一事件涉及到中央銀行、財政部和金管會三個部會,但權責機關金管會距離暴風中心最遠,財政部則從照顧青年的第一線退位,而勇於任事的央行,則充分跨域發揮,將財政部與金管會該做未做之事全攬上身。
央行比其他部會先一步察覺到房貸失控的現象,從防微杜漸的觀點來看,是應該提出警示。問題在於,何以央行最早看到問題?按理說,金管會每天都在和金融業者打交道,收集相關資訊,他為什麼對此沒有反應?推測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監理機關其實未必認為有如此嚴重,還不到出手的時刻,或研判目前的高峰為短期現象,在可預見的未來會自然消退。純粹從房貸授信的專業角度來看,兩財金部會的見解各異。
最遭人議論的是,中央銀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其實提供了投機客炒作房市的資金養分,他們在股市屢創歷史新高點時,將部分資金從股市撤離,轉移到房市的財富移轉效應等,央行因此不得不出手,否則等到情勢失控,要追究責任時,央行雖非行政體系第一線上的指揮官,也難脫責任。
最後再談一下財政部的角色。他是名義上的公股金融機構主管機關,推出「新青安政策」的時間點,剛好總統大選選戰打得激烈,只是順勢而為,不料惹上一身腥。自從金管會獨立成一新的行政機關後,財政部分管實務只和稅務相關,和金融實務的距離頗遠,而公股金融機構負責的政策任務,絕不只房貸一項,財政部與金管會之間應如何分工,應是個可以好好思考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