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交通局在三多商圈劃設「標線型圓環」,被網友調侃是藝術家「康丁斯基」的抽象符號。
圖/王勇超
【本報台北訊】台灣近年出現新穎道路工程設計,正反意見交織。專家分析,新的工程設計造成駕駛不便才引發反彈,也正展現工程設計的效益;地方政府官員則認為提出實際數據,才能說服與溝通。
今年八月底,北市交通局在師大商圈的龍泉街施作波浪狀的標線型人行道,及瀝青彩色壓花鋪面;台南市政府初步規畫將台南火車站前的車輛行駛方向改為雙向U字型,取消圓環汽、機車車種分流,部分市民擔心會塞車及交通紊亂;而高市府今年二月在三多商圈畫設標線型圓環,標線為抽象的彎曲箭頭,空缺處加上圓點,被網友調侃是藝術家「康丁斯基」的抽象符號,更遭民眾質疑不會行駛。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長謝銘鴻表示,住戶、駕駛對新的標線一定不習慣,但只要拿出成效數據溝通、說服,民眾就會慢慢習慣,被戲稱為「畢卡索標線」的天母路口改造計畫,確實減少路口碰撞數,就是最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