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湖
柴老師,是引領我走進古詩詞殿堂的因緣。他學問淵博,授課認真,在那個中學還需要考試的年代,他教過的班級升學率都高,是學校紅牌老師。
民國六十年代,小學課本還有收錄李白的〈靜夜思〉,小學生都能琅琅上口。只見他常常課上一上就停頓下來,若有所思看著遠方。偶然從隻字片語知道,他的家鄉在浙江省,柴姓是望族,家裡柴房都比他住的宿舍還大。
在當時不經世事的我們眼中,老師是很幸福的,師母溫柔、子女可愛。因此常不解為何老師鮮少有笑容?但上他的課卻如沐春風。傳授我們許多生活中不易獲得的資訊,培養國際觀、建立性別平等思想。
曾聽法師說過,所謂共業者,就是由大眾行為所共同造作,因而感召業果,而共業中也有屬於自己的別業。我想,如果喜逢唐朝盛世,或生逢戰亂大時代,是適逢其時必須經歷的「共業」,那麼各自的才華與努力則是一種「別業」吧?
柴老師兢兢業業灌溉國家幼苗,培植人材,也用薄薪資助困難學生,方能積累福報,擁有幸福家庭,方能不負離鄉時父母的期待,平安到台灣延續宗族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