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巴威藉「達卡」圓坑 收集、儲存水源 非洲中世紀古城 智慧系統抗旱

編譯/韋士塔 |2024.09.21
449觀看次
字級
山坡底部的「達卡」圓坑,可收集雨水和地下水。圖/美聯社、新華社、網路
大辛巴威曾是非洲南部第一大城,如今已成廢墟。圖/美聯社、新華社、網路
辛巴威氣候乾燥炎熱。圖/美聯社、新華社、網路
科學家考察大辛巴威遺址。圖/美聯社、新華社、網路

編譯/韋士塔

大辛巴威(Great Zimbabwe)是非洲國家辛巴威共和國的歷史遺跡,這座曾經繁華的中世紀古城也是辛巴威國名的由來,在11世紀至15世紀鼎盛時期人口約18000人,是統治精英、宗教領袖、工匠和商人的家園。不過,大辛巴威後來淪為廢墟,原因迄今仍不明朗,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極度乾燥的氣候與乾旱導致。

然而,近來考古學家在大辛巴威發現當初居民曾以獨特的方式保護水源,這個調查結果,再次讓這座城市消亡的原因蒙上神祕面紗。

由丹麥、南非、英國及辛巴威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表示,在這座古城周圍發現許多大型圓形凹陷,這些被稱為「達卡」(dhaka)的圓坑,過去研究人員推測是用於挖掘黏土,但最新的探測結果顯示,這些圓坑的用途是收集及儲存水源。這也暗示,大辛巴威早有智慧系統可抵禦乾旱,這座城市消亡的原因應該不是因為缺乏用水所致。

考古學家指出,他們在幾個山坡的底部發現大量「達卡」圓坑,這些圓坑並非隨意挖掘,而是經過設計,所在位置可以收集雨水、地下水;研究團隊也在大辛巴威的溪流周圍找到「達卡」圓坑,功能同樣是儲存用水。

研究人員推測,大辛巴威的居民收集雨水並截阻河流或小溪的一部分,可確保一整年裡多數時間都有足夠的飲用水及農業灌溉用水,即使在旱季也不會缺水。

研究人員也在「達卡」圓坑附近發現許多植物遺跡,這些植物通常生長在土壤溼度較高的河流或地下水源附近,證明這種圓坑具備集水與儲水功能。

研究團隊把這項發現發表於《人類世》(Anthropocene)期刊,報告指出,這個新發現是拜科技進步所賜;研究團隊使用安裝雷射掃描的飛行裝置調查大辛巴威後,才發現「達卡」圓坑的特殊之處。隨後,研究人員進行實地調查,並向當地社區的民眾探詢,推斷出圓坑在這個乾旱地區的作用。

考古學家表示,目前仍無法準確估算當年的達卡圓坑總共可儲存多少水,因為直到最近他們才開始實地調查這種特殊的設施;研究團隊概略推算,這些圓坑總共可儲水1800萬公升,而且是一套完整、可靈活運用的儲水和供水系統。

專家表示,在乾旱時期,大辛巴威一些採石場可能被改造成水庫,以收集地下水及周圍山丘的逕流,這些發現,證實大辛巴威已有能力管理與保護水源。

大辛巴威的相關文獻與資料並未獲得妥善保存,導致後來的民眾和學者對辛巴威的歷史所知甚少。考古學家強調,即使這座城市曾擁有完善的供水系統,仍可能因氣候變遷而崩潰。大辛巴威曾經歷了中世紀的氣候異常和小冰河時期,這可能使這座城市承受巨大的壓力,此外,經濟或政治壓力也可能導致其消亡,有待更多研究才能逐步釐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