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娟
唐朝宣州,繁華之中藏著一方靜謐之地——雅韻閣。這裡,住著一位名叫史鳳的女子,她以才情與美貌並重,成為了無數文人雅士心中的白月光。但史鳳卻有著自己的堅持,她不慕權貴,不貪財色,唯願與有識之士共話風月。
每日,雅韻閣前人來人往,有富貴公子,也有寒門書生。史鳳對每位訪客都報以微笑,但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著來人的才學與品德。對於那些只知揮霍、胸無點墨的富家子弟,史鳳並未直接冷臉相對,而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送上一碗精心準備的羹湯,這便是後來廣為流傳的「閉門羹」。
其實這碗羹湯,就是用一些常見的食材如豆腐、蔬菜等熬製而成,這些食材成本低廉,製作簡便,但是卻能夠傳達出婉拒的意圖。它不僅是食物,更是史鳳對來人心意的回應。收到羹湯的人,無需多言,便能領會其中深意,默默離去,心中或許有遺憾,但更多的是對史鳳才情與品行的敬佩。
史鳳的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她的高情商與智慧,更展現了她對人才的珍視與尊重。在那個時代,能夠如此對待每一位訪客,實屬難得。因此,「閉門羹」不僅成為了拒絕的藝術,更成為了史鳳才情與品德的象徵。
隨著時間的流逝,「閉門羹」這一典故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那碗羹湯,也因其背後的故事而更加美味可口,成為了安徽沿長江一帶的特色美食。
此外,我們現代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語,如「跳槽」和「出局」,也與古代青樓文化有著不解之緣。這些詞語雖源於低俗之地,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哲理和人生智慧。
它們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人格,不被世俗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