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劉兆玄本月六日在花蓮回應縣長謝深山要求政府應給花蓮人一條安全的道路時,表示「將針對蘇花公路最危險、會經常發生意外,同時在環評上爭議較少的路段,優先來推動。」此話一出,立即被解讀為「蘇花高要動工了」。不論是否為「更名推動」,各界仍然爭論不休。
針對行政院的政策,環保團體立即提出批評,質疑此替代道路是在為蘇花高鋪路,認為政府是在採取分段施工的方式興建蘇花高。他們對於該替代道路的環境影響,也提出強烈質疑,認為此路段與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重疊,一旦開挖將引發生態浩劫。環團人士表示,無法接受行政院的草率決定。
行政院也隨後提出說明。新聞局長史亞平昨天下午特別與交通部、環保署連袂舉行記者會。府院正式為這條路定調,強調此次興建的並非「蘇花高」,而是「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交通部長毛治國說,這條道路的興建絕對會兼顧環境保護,至於道路的興建將待環評通過後再推動。
到底這條替代道路該不該興建?這項方案的提出,行政院的考慮主要是地方反應,蘇花公路有許多危險路段,為了照顧花蓮人,要新闢一條路來改善蘇花公路危險坍方的路段,而這條新路的規格是高速公路的標準。站在這樣的立場,既然蘇花公路有問題,當然需要一條替代道路。
根據地方的評估,蘇花公路蘇澳至南澳段是肇事率最高、最危險的路段,也是環境評估影響最嚴重的地區;至於研擬中從南澳到和平的替代道路,則是坍方最嚴重的地區,經常因道路中斷而封路。地方大多是希望興建蘇花高,對於替代道路並不滿意。
依過去所做的民意調查,贊成興建蘇花高的比例最低有六成五、最高達到八成六;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比例最高只有三成五、最低僅有百分之六。
這項政策事實上已經爭議了二十年,該不該做,至今還沒有定論。不過環保署環評委員經過多次的討論,結論是政策未決定,所以也沒有堅定的主張。
從民意來看,當然是希望花蓮能夠在兼顧環境生態的前提下興建一條聯外的高速公路,以促進地方的發展和人貨往來的便捷,並達到東西平衡的目標。但是因為反對的聲浪始終無法平息,政府遲遲不敢做決定,如今採取替代道路的方式,應該可以解決蘇花公路現有的缺失,但是必須與環保團體充分溝通。
蘇花高最受爭議的一段應該是從崇德進入國家公園到吉安那一段,替代道路基本上不涉及這一段,環境影響的衝擊減少許多。而觀音海岸的生態,如果不沿著海岸興建替代道路,衝擊也比較小,甚至替代道路興建以後,較靠海岸原路段可以恢復生機。
從地方的角度來看,蘇花公路替代道路南澳至和平段的興建似已不可避免,但是環保團體的疑慮未清,行政院除了要做好環境影響評估之外,對政策也要充分的說明與溝通,避免產生有「分段興建蘇花高」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