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憂鬱症和記憶力衰退,經常同時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哪個先發生尚不清楚,一份2024年6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記憶力衰退狀況,有高度雙向關聯。
研究由倫敦大學學院學者進行,採用英國老齡化縱向研究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8268位居住在社區的英國人,平均年齡64歲,55%是女性,追蹤長達16年。結果發現,一開始呈現較多憂鬱症狀者,更可能在後期經歷較快的記憶衰退,而在一開始記憶較差的人,更可能在後期經歷更多憂鬱症狀。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全台現今每5個人中就有1名長者,已有6縣市的65歲以上長者占總人口超過2成。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會面臨身體機能衰退、記憶力開始變差,與社會逐漸疏離,甚至可能發生失去生活重心及子女離家空巢期,並容易產生失落感,都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醫師表示,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
憂鬱症患者大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減少,會造成海馬迴萎縮變小,而影響記憶,特別在中老年族群中,患者有更多的記憶障礙,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至於腦部退化產生的記憶障礙,未來也有可能會引發憂鬱。
賴德仁提醒,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會導致原本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認知功能障礙,尤其是記憶障礙,更會導致失智症,所以需特別留意長者的身心狀態,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