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靈山勝境五百羅漢景區。圖/人間社記者莊佳穎
文/星雲大師
十三、護眾心
學佛,不光是保護自己而已,還要能保護常住、保護道場、保護師友、保護眾生、保護人間一切資源。假如我們的佛教受人欺侮,受到災難的時候,我們要站出來保護。學佛的人為自己可以百般忍耐,但「為了佛教」,「為了大眾」,犧牲生命都在所不惜。我們希望佛法興隆,如果一點衛道殉教的發心都沒有,道風又怎麼建立?法幢又怎能樹起?佛教裡也是需要「金剛護法」的精神。你有保護眾生的心,你就有道心。
十四、求道心
常聽人說要「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當初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為求一首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而想要再知道下面兩句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甘願以生命交換。
自古以來,我國的高僧大德,為了求道,慧可大師甘願立雪斷臂;法顯大師求法無懼海中飄浮;玄奘三藏西域取經,歷經八百里流沙之苦;惠能大師腰石樁米,得道後隱藏獵人群中十五載,這都是為了求道求法的決心、願心。當然,你們各位也免不了偶爾受了一點挫折困難,如果因此就灰心失意,受不了一點委屈,擔當不起一些艱苦,這又怎麼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呢?
十五、法喜心
法喜心就是在佛法生活裡,時時都在心中自然地感受到歡喜。你有法喜心嗎?住在山上你歡喜,工作時你歡喜,開會時你歡喜,吃飯時你歡喜,課誦時你歡喜,聞法時你歡喜,見到山上樓閣殿宇心生歡喜,看到山上花草樹木心生歡喜,同門師兄弟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心生歡喜,見到青年求道者皈依出家,好歡喜啊!
這種看到人家好,自己心生歡喜,在佛法中形容叫「蓮華心」、也叫「歡喜心」或「隨喜心」。成功不必在我,佛光山是所有大眾集體的創作,我們不在於某個人單獨的成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無限的法喜源源生起,這才是佛光山安僧度眾的力量。
十六、深信心
《維摩經》說「直心是道場」,深信心更是道場。我們的信仰不只是一般的信仰,我們的信仰是深深的信仰。對佛法和常住如果不具備深信心,你的信仰隨時會受到風吹草動的影響。佛法指示我們要能獲得「四不壞信」──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才能安住身心。
三十五年前,我寫《釋迦牟尼佛傳》時,寫到佛陀在弘法的生活裡,所受的傷害、毀謗,那些艱難、困苦,甚至到了老年,帶著老病之軀仍在行腳托鉢,弘法傳教……我深深地被感動,我深深地建立起自己的信仰:「偉大的佛陀啊!我誓願奉獻我的所有,為您,為一切眾生做任何一切佛事。」各位職事們,你們的信仰建立在什麼上面?你建立在世間五欲六塵的上面嗎?當然遇到艱難困苦就受不起。所以,要有「深信心」才有道。
十七、無畏心
「無欲則剛,無畏則勇」。觀世音菩薩還有個名字叫「施無畏者」。我們出家了,為法忘軀,為教忘我,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怕的呢?但是「不畏懼」,不是叫我們膽大包天,而是要我們面對現實,能擔當一切,接受一切。
其實,像因果,你不能不畏懼;業報,你不能不畏懼;真理之前,我們還是要畏懼的。所謂「無畏心」,就是對維護公理正義,心無畏懼;對弘法利生,心無畏懼;對為善為好,心無畏懼。唯有無畏無懼,才是佛法的勇者。
十八、忠誠心
學佛,不是來騙佛菩薩,也不是來騙自己的。學佛,要對諸佛菩薩忠誠,對自己忠誠,對工作責任忠誠,對一切檀那的供養都要有忠誠的心,才有道。我們對佛教要有盡忠的心,對常住要有盡忠的心,對自己的信仰要有盡忠的心,對職務要有盡忠的心。
十九、廣大心
我們學佛既要發心,就要發大心。所謂廣大心,就是發四弘誓願的心,發慈悲喜捨四無量的心,發六度萬行的心。發心,就如發願一樣,諸佛菩薩所以成為諸佛菩薩,都是因為他發心立願。
本山的各位職事都很發心,但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發心還不夠。吾人應該主動擴大,要有「若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的大心大願。千萬不可對自己一點些微的成就,而就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心不大,道就不大。
吾人發大心,要如《金剛經》所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二十、慚愧心
《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吾人要有慚愧心,道業才會有進步。叢林道場裡面,若有不知發心,不肯精進的人,別人會批評他一句「不知慚愧」,這一句「不知慚愧」,是非常嚴重、非常不名譽的事。不知慚愧,意思是說「不知羞恥」,也就是說「沒有道」!《成佛之道》說:「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緣此發菩提,趨向於佛道。」這就是慚愧心的功用。
二十一、懺悔心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不怕,主要的是要有懺悔改過的心。懺悔如水,懺悔的法水,才能洗淨吾人的罪業。
二十二、平等心
假如有人要問:「什麼是佛心?」佛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是非常偉大的,「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這個世間太過差別懸殊,貧富、貴賤、智愚、美醜,這些差別帶給人間多少不同的苦樂!吾人要有同體的平等心,給予撫慰,給予慈悲。
二十三、清淨心
「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大家要有清淨心才算有道。心中常存著自私、煩惱、妄想、顛倒,清淨心就與你絕緣。如果存心不良,你每一個壞念頭,每一句不當的語言,每一件侵犯人的行為,都會傷害別人,都會令人受苦。但是別忘了,最終,自己所受到的苦,還要多倍於他人所受到的傷害。在這世間,無論好事壞事,都會生長利息。好事得好事的利息,壞事當然也招感了壞事的利息。一個人沒有清淨心,一切罪惡就會生起。造惡的貪瞋愚痴,招罪的殺盜邪淫,可以說都是因為失去清淨心,人生方向就有了很大的偏差。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可以說善惡的辨別,就看我們有沒有清淨心。
二十四、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才是菩提心的真義。在修道上,你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你就有菩提心;在弘法上說,你樂說的辯才,精勤的法施,你就有菩提心;在度眾上說,你把歡喜給人,把福樂給人,不望報、不灰心,你就有菩提心。悲智願行的心是菩提心,勇猛為善而不退悔的心是菩提心。菩提心才是吾人成佛的根本。
二十五、圓滿心
圓滿心是道心。一切求圓滿,不希望這世間殘缺不全;不希望你好,他不好;不希望你有,他沒有;不希望做了一半就算了。佛法是大總相法門──圓滿菩提。「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就是圓滿心。
大家心裡要有道,以後就拿這些心來問問自己:「我有這許多佛心嗎?」有佛心就有道。以上二十五點,就是為「如何樹立道業的形象」所做的一些闡述。當然還有許多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發心,也都是樹立道業的重要課題,還靠大家從實踐當中,開發出自我內心的覺性、悟性,道就在你的清淨自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