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西南的綠能資源

文/出谷司馬 |2024.08.08
411觀看次
字級
湘西的灌溉用水車(攝於二○○六年)。圖/出谷司馬

文/出谷司馬

我們常說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信仰是一種「泛靈的信仰」(Animism,也有人翻譯為「萬物有靈論」),意思就是對於少數民族來說,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就連寨子的大樹,都有「寨樹神」居住在其中。

納西族的神話傳說裡還曾經提到,原本河流的河水是可以由低處往高處流的,只是當時天神分歲壽的時候,由於河水不肯把一萬年的壽命跟人類的五年壽命作交換,所以人類詛咒河水永遠只能從高處往低處流。由這個神話可以看出,在納西族的遠古想像裡,就連每天可以看到的自然景物,都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神靈。

人們之所以會把自然當成神靈,有的時候是因為覺得可以從大自然裡取得資源,因而對其產生敬畏之心,所謂「吃菓子拜樹頭」,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中國西南地區是一個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的地區,無論是地下的礦產或是地面上的生物多樣性,乃至於豐沛的水力,都是可以取用的自然資源。

以水力資源來說,由於地形與氣候的配合,河川與地形的高低落差加上豐沛的水量,在這裡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有名的貴州黃菓樹大瀑布、廣西的德天瀑布,以及湘西的大龍洞瀑布等,都是西南旅遊的熱門景點。而瀑布能夠帶來的,不單單只是觀光人潮而已,高低落差也讓水力成為發電的重要來源。例如湘西的大龍洞瀑布,高低落差超過兩百公尺,在水量豐沛的季節也為當地產生充足的電力。

不只當代發電工程可以運用自然水力,在河流遍布的湘西區域,也常看到河兩岸設立了一座座的水車,而且從二十世紀上半葉民族學家在這裡拍攝的調查照片,就已經可以看到水車林立的情況。

這些水車是為了灌溉農田,因此如同照片中看到的,在水車的每一片扇頁上會見到汲水用的管子。當管子在水面下時可以汲取滿管的水,而當裝滿水的管子轉到了設計好的位子,管內的水就會被倒入引水的水道,藉此把低於田地的河水引到田地裡灌溉作物。

另一個利用水力作為動力的農用器具,叫做「水碾」,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水力來進行碾壓的器具。在農業社會中,無論是碾米去殼,或者是要磨粉、製漿,石碾、石磨都是不可或缺的器具。由於石碾或石磨都是用厚重的石塊製成,需要較大的力量才能運作,除了水力,有的地方是以牛馬作為動力來源。

在湘西麻陽苗族自治縣的楊家寨裡,至今仍然保留了一組四大座、相傳從元代就流傳下來的水碾群,稱為「楊家水碾群」。楊家水碾群使用的是錦江的河水,不但可用於碾米,也是附近造紙坊用來碾製紙漿的工具。相傳在清道光十七年間,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在巡視湘西一帶時正好經過這裡,還因為大雨而在水碾造紙坊住了一個晚上。後來林則徐禁鴉片出了名,他曾住過的水碾群也因此成了當地的「古蹟景點」。

無論是現代的水力發電,或是傳統的水車、水碾,都是是當地人運用自然資源提高生產力的實例。特別是水車與水碾,在倡議「綠電」的年代裡,除了佩服先民善用自然的智慧,也是在用電量節節高漲的炎熱夏天中,值得我們反思的好例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