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審計部最新決算報告顯示,桃機去年5月至今年3月,航班抵達後末件行李經1小時才運抵行李轉盤數,共8612架次,約占入境航班架次5%,更有31架次達4小時以上,導致入境旅客等候時間過長,有待檢討。
審計部表示,由於桃園機場公司行李運送作業未臻嚴謹,致行李卸載及入境旅客等候託運行李時間過長,有待偕同航空公司及地勤業者檢討問題癥結。
國際標準 25分鐘以內
審計部更指出,英國機場管理局與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皆認為機場營運單位規畫行李提領設施時,應考量旅客等候時間,如第1位旅客到達行李提領區後,所有行李須於25分鐘內運送至行李提領區供旅客提領,IATA更提出9成旅客等候行李時間須小於20分鐘。
台灣入境旅遊協會理事長許峻瑋認為,行李延誤對外國旅客帶來的不便,比本國旅客更大,甚至可能對初次到訪的旅客有負面影響,但疫後因為人力關係,旅客也多半有認知會在機場花比較多時間,所以對後面行程安排都會保有一定彈性。
桃機內部員工認為,疫後為因應大量出入境旅客,桃機更新許多自動化設備,使旅客入境通關更加快速,因此在等候行李的時間就會相對較長。
桃機公司表示,將檢討入境行李運送作業,並請航空公司與地勤業者共同研商優化行李運送流程;後續也將偕同航空公司及地勤業者研議修訂入境行李運送指標。
平均準點率 不如日星港
此外,去年迎來民眾出國旅遊熱潮,連帶提升各機場運量,桃園國際機場第1、第2航廈年可容納客運量3700萬人次,去年已達95%,航機服務也達20.1萬架次,超出預期;但審計部最新決算報告指出,去年桃機每月平均準點率75.71%,表現不及日本成田機場的78.98%、新加坡樟宜機場的78.47%及香港國際機場的76%,其中地勤作業致班機延誤又較疫情前增加逾1成。
國際及兩岸航線班機以離場航班時間為基準,超過表訂時間15分鐘以上即為延誤,每月準點率即為當月離場未延誤架次占實際離場總架次比率。
桃機公司分析班機延誤原因前3名,分別為來機晚到22.08%、飛航管制20.43%及班機調度17.72%。
桃機公司指出,已檢討研提航班準點率控管及因應對策,開放國籍業者使用機場協調整合決策平台,透過自動化彙整各航班歷史資料,協助改善準點率。另每月召開「整體服務推動工作會報」,彙整前1個月航班離場及到場延誤情形,提供各空、陸側業者檢討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