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帶來高溫,還可能加劇通膨。圖為小朋友在台北兒童新樂園戲水。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數據,7月22日全球均溫為17.16℃,是1940年有監測資料以來新紀錄;學者曾示警,每年都是餘生最涼夏天。
升溫速度之快,讓《巴黎氣候協定》控制氣溫升幅在1.5℃的承諾遭到挑戰;不過,高溫不只體感熱,還可能讓帳單變貴,加劇通膨、颱風強度、導致國內生產毛額(GDP)衰退等危機。
1.帳單、食物、果汁都變貴。除了因開冷氣,讓電費增加,高溫還會讓通膨惡化;歐洲中央銀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分析,到2035年,氣溫上升可能使全球通膨率增加1.2個百分點。
每升溫1℃ 全球GDP降12%
高溫對帳單的衝擊最先反映在食物價格,稻米、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產量都因極端氣候下滑;波茨坦研究所氣候經濟學家科茨(Max Kotz)表示,食物是最容易因氣候讓價格飆升的消費品,農作物、牲畜、漁業對環境變化敏感。
不只主食,柳橙汁也是受害者,熱浪、病害衝擊全球柳橙最大出口國巴西;《金融時報》報導,全球柳橙汁價格今年創下新高,5月底紐約洲際交易所濃縮橙汁期貨價格幾乎是一年前兩倍。
2.全球GDP、產能皆因高溫衰退。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預估,全球氣溫每升高1℃,就可能導致全球GDP下降12%;世界經濟論壇與路透共同發布、針對135個國家地區的調查顯示,到2050年,全球年經濟產出將因氣候變遷損失4%,其中南亞的風險最高。
高溫衝擊生產力,對農業、製造業等戶外工作產業影響尤其劇烈。世界經濟論壇指出,高溫迫使企業調整工作模式和工時;國際勞工組織數據,2030年全球總工時將因高溫減少2.2%,並使全球GDP少2.4兆美元(約新台幣78兆元)。
3.暖化提供「燃料」,巨災風險增加。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數據顯示,2024年4月無冰區域(北緯60度到南緯60度)海洋溫度創歷史新高,全球海面溫度達21.14℃。
海溫升高,導致颱風、颶風變多又變強,例如7月席捲加勒比海、美國中南部的颶風「貝羅」(Beryl),以往颶風8月中才出現,貝羅成為大西洋史上最早生成的5級颶風,科學家認為海溫異常、海洋熱含量高於過去平均值恐是禍首。
生成緯度高 颱風變少卻變強
剛遠離的凱米,是8年來首個登陸台灣的強烈颱風,此前颱風登台頻率降低,也與全球暖化相關;因為海溫上升,颱風生成緯度愈來愈高,撲向中國大陸、南韓和日本的頻率增加。
4.高溫更加致命,衝擊傳統文化。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起截至15日,全台因熱傷害就診累計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歐盟與聯合國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研究,歐洲有史以來最嚴重30次熱浪,有23次發生在這個世紀。
宗教活動也受到波及,今年伊斯蘭教年度盛事麥加「朝覲」逾1300名信徒,不堪超過50℃極端高溫喪命;大甲媽祖遶境同樣受考驗,綠色和平統計,1988年舉辦至今遶境路線升溫已近3℃,估2050年升溫將達6℃,體感溫度可能達40℃以上。
5.熱浪危及生物多樣性,海洋首當其衝。高溫影響全球生物棲息,尤其海洋物種對溫度的反應,比陸地生物更加敏感。
一項分析1955~2010年間、4萬8661個物種分布的研究顯示,赤道地區的海洋生物數量隨溫度升高下降,範圍持續擴大,魚類等生物被迫北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