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鳳凰雕塑 4噸生物炭打造

 |2024.08.06
417觀看次
字級
6公尺高的鳳凰,全由生物炭組成。圖/取自IG@vonwong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為了提高大眾提升對環境問題的警覺心,加拿大藝術家班傑明.馮.王(Benjamin Von Wong)在泰國創作一個令人驚豔的裝置藝術──他用生物炭製作了一隻近6公尺高的〈碳鳳凰〉(Carbon Phoenix)。

生物炭有別於一般用於燃料之傳統木炭,可以將二氧化碳以固體碳的形式,永久存放在地球,這個特性引起馮.王的興趣,他著手設計一個能代表人類平均每年製造4噸碳足跡的作品,並與泰國竹農、生物炭生產商合作,希望這件作品能讓大眾知道生物炭,是一種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積極解決方案。

喻碳排危機 同時提供解方

這隻鳳凰佇立在泰國拉差布里府的竹林,超過兩層樓高,馮.王分享:「這件作品極其頭重腳輕,創作起來可不是鬧著玩的。」儘管如此,他還是攜手當地農民克服種種難關,用兩個禮拜,製作出在灰燼重生的〈碳鳳凰〉。

首先,馮.王與義工團隊用回收電線串起竹片,燒製出長條狀的生物炭;接著在工程師的幫助下,成功用金屬架構出雛形,再用把生物炭一一組上去,變成鳳凰的羽毛,「當我想到氣候變遷時,我會感到一種壓倒性的絕望感」,馮.王說:「我認為這個作品不僅強調碳排的問題,它還強調了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

「我喜歡製作大型且大膽的藝術項目,因為它展示了一切的可能性」,馮.王也希望這件作品,可以激勵其他創作者或工匠把生物炭當成一個媒材,深入探索它的可能性,「像生物炭這種永續素材,需要更多人採用、認識」。

生物炭是將木材、樹葉或枯萎的植物等有機物,在高溫下以很少或無氧的方式加熱製成;有機物用一般方式燃燒或分解,會釋放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但生物炭的製程,卻能封存固體形式的碳長達幾個世紀,變成可以埋在地下的碳匯。

生物炭充滿木質部導管及微管,可運送養分、空氣和水,並容納攸關土壤生態系統健康的生物,例如在富含水分的黏質土,它可以減少、重新分配水分,到乾旱的砂質土壤,可增加保水潛力;英國《衛報》曾報導,生物炭可將碳固定在地下數百年,還可以促進植物生長、提供永續熱源,甚至能減少乳牛的甲烷排放。

固碳又保水 生物炭用處多


生物炭除了促進永續、當作創作媒材,還可製成「觀賞魚淨水資材」,有鑒市面陶瓷環、活性碳淨水資材,承載益生菌效果較不好、影響魚的生存環境,台灣工研院透過精準的炭化與成型技術,打造機能型生物炭淨水資材,具備活性碳的物理過濾、陶瓷環的生物過濾功能,魚缸換水頻率,還可從一周延長至一個月。

另外,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系特聘教授陳維新與東海大學助理教授李冠廷,近期共同開發出以低溫廢熱碳化,產製出的低溫生物炭,可應用於農業、工業及民生領域,用作土壤改良劑、固體燃料、吸附劑、濾料等。

值得一提的是,低溫生物炭具製程溫度低、碳含量高、改善孔洞結構、環保可持續等特性,對於綠色能源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