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定學(1)

文/星雲大師 |2024.08.04
494觀看次
字級
講到禪,很自然就會讓人聯想到「拈花微笑」,這是禪宗最古老的公案。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一、定的目標 ——不求成佛,只求開悟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居士,大家好!

講過「人間佛教的戒學」之後,我們要進入「戒定慧」三學的第二個修學層次,也就是「人間佛教的定學」。

講到「定」,人要有「定力」,才不會被世間的稱、譏、毀、譽等「八風」所動。一個有定力的人,喜怒不形於色,苦樂不縈於懷,甚至如果修定有成,能把吾人本具的般若自性開發出來,則即使面對生死,也能無憂無懼,這就是最快樂、最為解脫自在的人生了,所以「定」的修持,對人生有很重大的意義。

所謂「定」,一般和「禪」並稱為「禪定」,就是精神統一,意志集中,也就是令心專注一處,遠離散亂浮沉,而達到平等安詳的精神狀態。所以《大智度論》說:「禪定名攝諸亂心。」定能息緣淨慮,攝心覺道,是修學住心的法門,一般稱為三昧、三摩地、等持、正定等。

「禪」與「定」向來被視為是一體的,所以「定學」通稱為「禪定」。所謂內不為妄念所惑,是名為「禪」;外不為境界所染,是名為「定」。禪定能產生一種力量,使我們不易為外境所轉,進而顯發真如自性,長養法身慧命,所以又有「定根」、「定力」之稱。

因為禪定能讓人「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因此自古以來一直是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門。遠在佛陀時代,修習禪定就已普及於當時印度的宗教界,後來隨著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中國的禪宗祖師將印度注重冥思的風格,融入生活中,達到動靜一如的定境,開展出中國獨特的務實禪風,對於中國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講到禪,很自然就會讓人聯想到「拈花微笑」,這是禪宗最古老的公案。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所說:有一天,佛陀在靈鷲山,當時有一大梵天王,為了讓今世、後世的眾生獲得利益,便以金婆羅華獻給佛陀,並且捨身為床座,恭請佛陀為眾生說法。佛陀登座拈花示眾,當時與會的百萬人天大眾,大家面面相覷,無法會意,只有大迦葉尊者當下靈犀相通,破顏而笑,於是佛陀開口說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於是禪就在「拈花微笑」,師徒心意剎那交會之間傳了下來,並從印度傳到中國,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特質。

禪源自佛陀在靈山會上傳法給摩訶迦葉,之後歷經各個時代的傳承,到了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渡來華,成為東土初祖。之後依次相傳慧可、僧璨、道信,到了五祖弘忍時,門下又出神秀與惠能,遂有「南能北秀」之分,並且從惠能後「一花開五葉」,禪的花果更加枝繁葉茂,禪的智慧也因此亙古流傳在人間。

所謂「南能北秀」,神秀本是五祖弘忍大師的首座弟子,曾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偈示其心境;惠能則於壁面另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表達其悟境,雖然當時未被印可,不過,後來因為聽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大悟,並獲得弘忍印可,於是中國禪宗以惠能為正統,成為禪宗六祖。從此惠能以頓悟禪的主張弘傳於南方,有別於北方神秀系的漸悟禪,世稱「南頓北漸」。

禪宗自六祖惠能以後,開演出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五派,故稱為「一花五葉」。此五家再加上出自臨濟的楊岐派、黃龍派,合稱七宗,世稱「五家七宗」,又作「五派七宗」。

禪宗雖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說,但是「不立文字」並非「不依文字」,如六祖惠能:「謗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語,言語即是文字。」「教外別傳」也非「不依經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與經教。須知文字、經教是「標月指」,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婆心切」,每每在化世因緣中,或講說、或著述、或頌古、或評唱等,因而留下無數的禪門語錄與禪宗公案傳世。後來的禪者更據此把禪分為如來禪、祖師禪、大乘禪、小乘禪、公案禪、話頭禪、棒喝禪、默照禪、止觀禪、文字禪、南宗禪、北宗禪、凡夫禪、外道禪、老婆禪、野狐禪、鸚鵡禪等不同的種類。到了現代,甚至有所謂山水禪、戶外禪、隨心禪、企業禪等。其實禪是有系統、有脈絡的,禪的名目再多,應不離其根本精神,禪就是統一、集中,最好不要橫生枝節,否則注重枝末,將會找不到本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