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戒學 ⑲

文/星雲大師 |2024.08.03
629觀看次
字級
好事要多做,善心不可少,好話不嫌多,能如此,善因好緣自然跟著來。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6.人生一○八事

(51)奢華、浪費,不可取,淡泊、勤儉才是生活的要道。

(52)滿樹桃花一棵根,因緣果報重重無盡;心懷善念,珍惜因緣,必有好運相隨。

(53)從新做起,從今做起,從己做起;不推諉,不拖延,不依賴。

(54)忍耐就是力量,就是智慧,就是心量。

(55)不要向別人革命,要向自己革命,革除私心、陋習,自然前途光明。

(56)要將歡喜布滿人間,要讓自己活在歡喜中。

(57)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只要有心,世間無難事也。

(58)好事從我做起,好話從我說起,好心從我生起。

(59)做自己的貴人,自己有力量,才能解決問題。

(60)幸福,就在當下;幸福,要感受,要珍惜。

(61)人要有信仰,有信仰,才有信心;有信心,才能安心;能安心,才自覺幸福。

(62)做人要有道德、正義,能不為情動,不為利動,不為權勢威武所動。

(63)凡事要提起正念,不要有太多的疑慮。

(64)要做正人君子,不要計較人我是非,不貪取非分之財,不爭奪虛妄名利。

(65)保持歡喜,慈悲對待周邊的因緣;堅守原則,冷靜處理當前的事情。

(66)受冤枉、受委屈,不要生氣。只要自己誠信、篤實、勤勞、奮發有為,成功不是夢想。

(67)提得起,放得下。好比皮箱,用之提起,不用時放下,要能提放自如。

(68)想要給人接受,禮貌、勤勞、負責、服務不能少。

(69)我在眾中,因為我的一切與大眾都有關係。

(70)當笑要笑,當說要說,當做要做,要能把握機緣。

(71)隨緣、隨分、隨心、隨眾,能隨能順,就能歡喜自在。

(72)在服務奉獻中成就他人,在努力工作中實現自我。

(73)認錯是美德,多聽別人的批評,能讓自己更進步。

(74)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不要多疑多慮,專一單純的行走正道,必能與道相應。

(75)不要煩惱罣礙,只要活在希望之中,生活裡就有無限的喜悅。

(76)立定腳跟做好人,存好心,起善念,風霜雨雪都不足畏也。

(77)好事要多做,善心不可少,好話不嫌多,能如此,善因好緣自然跟著來。

(78)待人好很重要,讓人感覺你是他得助的有緣人,更為重要。

(79)能捨,才能得,待人不要小氣,與人結緣,才會更有人緣。

(80)布施不一定用金錢,微笑、禮貌、讚歎、服務、給人好因好緣,都是布施。

(81)勤有功,戲無益,凡事認真、努力、勤奮,才能做人上人。

(82)滿手好事,滿口好話,滿面微笑,滿心歡喜,堪為世間富貴人。

(83)成就好事,要有恆心毅力,不能半途而廢;成為好人,要能耐怨耐苦,不能生氣畏難。

(84)放下一步,才能向前;給人利用,方能成功。不執著守舊,能奉獻自我,就能有進步和圓滿的人生。

(85)「寬以待人,嚴以責己」,對別人要能寬厚包容,對自己要能反省自律,這就是修行。

(86)什麼都可以缺少,慈悲喜捨不可少;善事好心都可增加,貪瞋氣惱不可增。

(87)人我是非不要放在心上,怨恨惱亂不可留到明天。

(88)冤枉、委屈,不要計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89)面對世間事,可以用歡喜微笑化解怨恨和對立;世間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90)不要悲傷沮喪,要勇敢面對現實;智仁勇三達德,可助成好事也。

(91)能承擔世間憂悲苦惱,樂於幫助服務別人,才是人間菩薩。

(92)掌握時間,善用空間,和諧人我之間。

(93)要從工作中找到歡喜和使命,要從讀書中找到智慧和悟道。

(94)不遷怒別人、不二過,是正人君子的風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95)佛法在恭敬中求。同樣的,敬人者,人恆敬之;用人,就要信而不疑。

(96)凡事不要譴責別人,須能體諒、包容。譴責別人前,先想想自己又如何。

(97)不要緊張,放鬆自己,只要合情合理,只要有佛法,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98)要修習讚歎法門,讚歎別人;給人歡喜的妙用無窮。

(99)智仁勇三達德,智,般若也;仁,慈悲也;勇,菩提也。其中佛法、世法都俱全了。

(100)三好運動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說好話即是真,做好事即是善,存好心即是美,做到真善美,就是聖賢人。

(101)不要把憂鬱煩惱帶到床上,更不要把憂鬱煩惱留到明天;有智慧的人,會將憂鬱煩惱拋向海洋裡。

(102)愛心的昇華就是慈悲,慈悲沒有敵人,更不會跟人對立;人我不對立,自然沒有煩惱。

(103)不要住在色聲香味觸法裡,要住在慈悲喜捨、六度萬行之中。

(104)解鈴還須繫鈴人,要懂得「改心、換性、回頭、轉身」。所謂:轉迷為悟、轉憂為喜、轉痴為智、轉敗為勝,懂得轉化,人生的境界自然不同。

(105)苦難要能承擔,因為吃苦是教育,能讓我們增上;面對困難克服它,才能成就,才能進步。

(106)朋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對朋友能不念舊惡,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

(107)人我之間,熱戰固然不好,冷戰也是不當;互助、互諒、互信、互解,才是朋友之道。

(108)想成功,要有通路,事通、理通、人我都通。

戒能防非止惡,去惡行善,唐代道宣律師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中,以戒法、戒體、戒行及戒相四點,說明戒的要義。也就是當一個人受持佛陀制訂之不可殺、盜、淫、妄等規範行為的「戒法」時,一旦身心領受「戒體」,發而成為「戒行」,護持身、口、意三業,使之清淨不違法,如此藉由持戒功德,自然威儀莊嚴,舉止如法,而流露出美德光顯的「戒相」。

所以清淨的戒行可以淨化我們的身心,增進我們的道德,昇華我們的人格,發掘我們的佛性能源,保持我們的道念不失,讓我們具足修行功德,成為我們生活的指標。由此可見戒之於人生的重要,不言而喻。

尤其,佛教是一個倡導平等的宗教,例如「人人皆可成佛」、「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成佛」,都是對於人格的尊重。這種特質經過持守戒律來實踐、昇華,最終達到不僅尊重「人權」,也能尊重「生權」,這是未來提昇全人類人格素質的重要目標。是以透過五戒、十善,乃至全方位的菩薩三聚淨戒的實踐,而能「完成人格」、「圓滿菩提」,繼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這正是佛教戒律的可貴,也是我們所提倡「人間佛教的戒學」之終極目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