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16】 美國暢銷書作家 布萊特曼 感念父愛 體悟人生 文/楊慧莉 |2024.08.03 語音朗讀 58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一陣瘋狂追求成就、回歸內心及服務悲傷孩童後,布萊特曼明白: 人生就像迴轉壽司,所有到你眼前的餐點都是用來同時試探你和教導你。圖/123RF布萊特曼的父親生前做了很多事,留待他死後能讓家人慢慢享用,如當個養蜂人,採集很多蜂蜜。(示意圖)圖/Pexels布萊特曼看到蜂蜜,聯想到古埃及傳說,感悟到:生命來自悲傷,痛苦化為甜蜜,悲痛成為良藥。(示意圖)圖/Pexels 文/楊慧莉再過幾天就是歡慶父親節的時刻。與父親的互動點滴,是許多子女心中難以忘懷且重要的記憶。美國作家布萊特曼透過出版回憶錄、訪談和演說,記下和分享父親生前暗藏洋蔥的諸多行徑,以及多年來從失落中所獲得的生命領悟…… 愛的示現父親把握親子時光勞雷爾‧布萊特曼(Laurel Braitman, 1978-)是美國科學史學家、作家和TED研究員。她開拓了醫學故事的報導,而成為史丹福醫學院常駐作家。二○二○年成立一個全球社群「Writing Medicine」,藉由書寫相關題材,協助數千名歷經失落和其他創傷的健康醫療專業人士,在面對自癒、服務病患和同事時能進行勇敢而溫柔的溝通。除了是《 Pop Up》雜誌的撰稿人,布萊特曼的作品亦出現在《紐約時報》、《衛報》、《華爾街日報》等刊物上。她出版過的暢銷書有《動物也瘋狂》(Animal Madness: Inside Their Minds)及回憶錄《勇氣的樣貌》(What Looks Like Bravery: An Epic Journey Through Loss to Love)。其中,回憶錄道盡她的成長辛酸和生命體悟,而她也透過各種管道分享其發人深省的內容。好景不常逢家變原來,布萊特曼成長於美國南加州鄉間,父親是當地的外科醫師,母親經營農場賣水果。她的早期童年美好而無憂無慮,直到一場「家變」。她的父親四十二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轉移性骨癌,被告知只剩半年時間可活。當時,她才三歲。得此噩耗,她的雙親在第一時間並未對子女隱瞞,以讓他們有心理準備,而父親也真的在半年內開始安排一些事情,並跟家人告別。半年後,布萊特曼的父親仍活著,因為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不顧主治醫師的反對,堅持讓自己的右腿被截肢,然後接受化療和放療,以爭取更多的存活時間,也讓女兒從中學到人生的第一課:在當今醫療體系下,即便醫療團隊會關心,但最關心病情的人還是自己,一定要排除萬難去爭取自己應得的照護。爭取時間盡父責接著,布萊特曼的父親開啟了將近十四年深具實驗性質的治療之旅。期間,時間因各種病況而被切割成幾個階段,在多次告別中與死神擦身而過後,每天跟父親的相處,都變得彌足珍貴。布萊特曼十一歲時,她的父親發現癌症可能很快會要他的命,就決定要教子女所有生存技能。因此,當同學課後相約玩耍或騎單車四處閒晃,她和弟弟卻繼續待在父親的「求生學校」,學習各種技能,如在被人攻擊時如何反擊、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有機氮肥、聯合國有哪些成員國等等。此外,她的父親還做了很多事,留待他死後能讓家人慢慢享用,如當個養蜂人,採集很多蜂蜜,夠家人未來幾十年食用;或是在牧場周邊種樹遮蔭和餵飽家人;在她十二歲時開始養鴿,並將養鴿之責託付給弟弟,讓弟弟在姊姊成婚之日時放生作為婚禮慶賀。生前爭吵成憾事當然,布萊特曼的父親還教子女別害怕去詢問前來協助的醫事人員各種問題,「如果有醫師對於所問問題不耐煩,要即刻調頭就走,因為真正好的醫師會感謝你問問題,並不會視有必要回答病人為一種威脅。」儘管做了許多勇敢之舉,布萊特曼的父親卻經常因病而飽受煎熬。只是,父親不愛多說,但女兒心知肚明。在她念高中時,她的父親即將來到生命的終點。一天,布萊特曼跟父親在電話中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她不想申請大學。父女一言失和,她生氣的掛掉父親的電話,沒有道別,當然更沒有道愛。不久,她接到父親病危通知。在她趕回家之前,她父親已失去意識,她再也聽不見父親的聲音了。勇氣之旅人生就像迴轉壽司父親離世後,布萊特曼卯足全力完成父親對她的期許。她如嗑藥般的追求學術成就,參加兩種大專院校運動,寫了一本書,念到博士學位。才三十來歲,她便發現自己已累不成形。反省中學會獨處布萊特曼之所以馬不停蹄的追求卓越是為了向自己證明,「我是個好孩子,因為好孩子不會隨便亂掛一個行將就木父親的電話。」她明白自己其實是在用成就和所有隨之而來的耀眼事蹟,麻痺自己羞恥、後悔和恐懼的感受。那些負面感覺是如此強烈,她擔心只要讓自己感受一分鐘,就無法再對其他事有感。不過,布萊特曼更清楚自己外表因功成名就而看似光鮮,內在實則充滿焦慮、恐懼,並質疑自己的價值。她還發現,避開所有負面情感的同時,也讓一些奇特感受消失了。她很擔心自己會因此錯失生命中更多美好事物,讓自己無法感受到喜悅、敬畏、愛和驚喜。她決定改弦易轍,以不同的方式面對生命。接下來,布萊特曼做了很多不凡之事。她訪問許多悲傷專家和治療師,甚至不帶食物和帳篷的走進荒郊野外,去做一些最讓自己害怕的事,那就是與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獨處,不讓任何事干擾她。過程中,她學會可以五天不吃東西、一周都不跟任何人說話,也不再去查看手機。八歲女孩的建言然而,布萊特曼的當頭棒喝出現於她在一家悲傷支援組織當義工時。在那裡,她從一些失去親人的孩童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他們有些在母親辭世時還在房間外頭玩,或是曾對生病的父母親怒言相向,讓自己後悔不已。於是,有很多孩子也都覺得自己是壞孩子。此刻,從布萊特曼的角度,可以清楚看出孩子們發生不幸之事並非他們的錯,這也是她第一次認知到自己的情況也一樣。她看到孩子們責怪自己以合理化自己的失落,「即便自責很傷人,卻給了孩子們發生可怕事情的理由,如莫名失去摯愛的人」。這給了布萊特曼啟發,「每當我們遇到難事,就會自責,因為這比起承認自己完全失控容易多了」。而這也是她在父親過世後的二十五年來所為,用高成就回應內心的創傷,以為追求高成就便能讓自己好過點。了解自己的問題點外,布萊特曼在當義工時還碰到一位智者,是一個八歲女孩。她說,一個人對自己做過最糟的事莫過於阻止自己悲傷。多年來,布萊特曼努力不讓自己悲傷,拿自己的優秀表現當作止痛劑,而今小女孩的一席話如暮鼓晨鐘,讓她臣服。在一陣瘋狂追求成就、回歸內心及服務悲傷孩童後,布萊特曼明白一些事理:父親生前以慈愛為她和弟弟示現美好的人生事物,但她可能誤解父親的意思,以為那是父親要她完成的願望清單,搞得她精疲力竭;以及如果覺得愧疚,並不代表你做錯什麼;還有,如果遺憾,也不意謂你的表現就該有所不同。她深感這些道理看似簡單,卻一時讓人難以接受,但「人生就像迴轉壽司,所有到你眼前的餐點都是用來同時試探你和教導你」。苦樂參半的契約後來,布萊特曼的家園也被野火燒盡,包括父親生前努力為家人留下的好物。不過,有間小木屋卻神奇逃過一劫,在裡頭存放的一堆老舊農具後面,她和家人找到幾桶五加侖裝蜂蜜,是她父親當年所採集,超過三十年了,仍完好如初。古埃及人把蜂蜜當甜味劑和天然抗生素。他們曾在紙莎草紙上記載一個傳說:太陽神哭泣,眼淚流到地上變成蜜蜂,給人類帶來蜂蜜。而今,看到父親當年為家人準備的蜂蜜,布萊特曼聯想到古埃及傳說,感悟到:生命來自悲傷,痛苦化為甜蜜,悲痛成為良藥。換句話說,「你不能在沒有挑戰的情況下獲得生命韌性,沒有傷悲的情況下獲得快樂,或是沒有恐懼的狀況下得到勇氣;這些感受不是互斥,而是攜手同行,因此並沒有童話中所說的『從此幸福快樂』這種事。」布萊特曼想像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前應該都被要求簽上一紙契約,內容大概是「為了換取生存的機會,以及為了對人事物投入情感而甘冒風險,都得接受苦樂參半的代價」。不管當時自己是否有簽下,如今在一番體悟後,她相信現在才簽也為時未晚。 前一篇文章 【生活智人115】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費雪 化冒犯為信任 和同理的契機 下一篇文章 【趨勢人物88】 永續環境科學家 弗利獻策 讓食物生產更環保 熱門新聞 01普中捕手張育豪 挑戰中職狀元2025.06.270229.391 新台幣創3年新高2025.06.2603多倫多跨宗教聯合祈福 祝禱世界和平2025.06.2604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4-32025.06.2605【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2025.06.2806知識翻越大山 姊弟返鄉報恩2025.06.2607均衡吃、多運動、睡眠足 活化大腦預防失智症2025.06.2608如是說2025.06.2509【獻給動物朋友的詩】看大冠鷲 在天空織一頂隱形的帽子2025.06.2610社論--切莫誤判中東情勢2025.06.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趨勢人物101】氣候戰略家雷米拉德 在淨零排放目標中看見好【生活智人138】資訊科學家班吉歐 擘畫更安全的AI發展道路【Herstory96】社企家賈思敏 發揮愛心 好事做到底 作者其他文章【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趨勢人物101】氣候戰略家雷米拉德 在淨零排放目標中看見好【Herstory96】社企家賈思敏 發揮愛心 好事做到底【生活智人136】醫療保健領導人 克勞馥-博爾找到仗義執言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