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正芳
大師出生於農村,由於家貧沒有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愛讀書的他,自律、自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善用零碎時間閱讀、寫作,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為信眾留下珍貴的《星雲大師全集》395 冊,四千萬文字的般若心法,讓人無限懷念。
循循善誘導人閱讀
大師愛讀書,也鼓勵人們讀書,在《佛教與生活 ‧人生十問》一文中,談到如何安排生活?大師提到:「我常常鼓勵人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到了老年,就可以藉書本陪伴自己。」有書相伴不寂寞,閱讀生命天地寬。大師指點我們從物質生活回到精神生活,從心外空間擴展到心內空間。
大師也教徒弟讀書。在《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一書中,弟子永文法師提到:「出家初時還是個十七歲的懵懂孩子,很想得到星雲大師的關注。有人告訴我,如果想要親近大師,就是見了大師要說:『師父,我可不可以跟您借書?』因為大師最愛讀書了。」這是投其所好法。
當永文法師與大師接觸,大師知道徒弟的程度後,又是如何引導他閱讀一本書呢?大師對永文法師說:「不看書沒關係,你看看書皮有哪些顏色?看看書的封面設計、看看這本書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想想這本書為什麼做這樣的封面設計?看過以後有什麼心得,你再來告訴我。」大師慈悲,循循善誘讓永文法師後來也愛上閱讀。
帶動全球讀書風氣
為落實「生活書香化」理念,星雲大師指派覺培法師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推廣全球讀書風氣。
在《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中,覺培法師引述大師的說法:「佛教徒不讀書,光燒香拜佛又有何用?觀念不改,行為不修正,把責任都推給佛祖,又怎能有所成就?」大師期許信眾要讀書,「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能自覺,明白自業自受,能覺他,自利利人。大師閱覽群書,卻不談玄妙深奧義理。說法總是用平實、淺顯的口語跟大眾接心,讓人一聽就懂。
大師推行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文字簡潔,大人小孩皆能朗朗上口,這是大師教導信眾受持五戒,奉行十善,確保三業清淨的善巧法門;大師倡導「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是力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具體表現;〈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短短二十八個字,除了涵蓋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義理外,平等、忍耐、慚愧、感恩是大師在《佛教與生活‧如何美化人生》文中,談到美化人生、美化心地的要素,要以平等心美化人生、以忍耐心美化人生、以慚愧心美化人生、以感恩心美化人生。信眾每日諷誦三好、四給、佛光四句偈,日日淨化身心,美化心地,心淨則國土淨,現下即是人間淨土。
文字般若信仰珍寶
星雲大師雖已圓寂,但留下的文字般若智慧,仍時時在指引信眾,給人依靠,給人力量,是民眾信仰的珍寶。懷念大師者,除了時時奉行人間佛教,或唱誦「人間音緣」的佛曲外;閱讀大師全集也是信眾緬懷大師,得以繼續親近大師的最佳方式。「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隨意抽取《星雲大師全集》任何一本書閱讀,皆能讀到大師慈悲度眾的願力。
(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9期,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