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台上方壁畫〈最後的晚餐〉。圖/潘憲榮
聖母與聖子塑像。圖/潘憲榮
文/潘憲榮
教堂融入在地文化與藝術風采,帶來令人驚豔的畫面。
台南鹽水為台灣南部最古老鄉鎮之一,早年海運發達,商業活絡,人稱「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近年來雖然海運沒落,但由於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風情,仍磁吸絡繹不絕的旅人。得知這裡有一座宛如廟宇的天主堂,特地偕內人前往朝聖。
駐足街角遠遠望去,教堂牌樓、裝置藝術與建築,像極了傳統廟宇。獅子本是裝置在廟宇的吉祥物,卻見教堂牌樓下有對獅子迎接眾人來訪,公獅腳踏彩球,母獅輕踩小獅,流露出親子之愛,精巧雕工,饒富逸趣。而中式牌樓左右兩邊柱子上,繪製有開教與建堂神父的畫像;特別的是,畫中人物都穿著中式的古代服飾,顯得格外溫文儒雅。
傳統廟宇不論建築與裝飾,都充滿敬天誠意。此間教堂大門上方寫著「祭天殿」,有別於一般教堂的稱號;走入內部,不論是繪畫或雕像,均融入本土風情。抬頭觀望,前方牆面是天主聖三的大型畫像,聖父、聖子、聖神各持不同器物;相同的是,每一張臉孔就像我們的先人,黑髮、長鬚、搭配長袍馬褂,讓人備感親切。
最引人矚目的,是祭台上方壁畫〈最後的晚餐〉,不論人物、器物或食物都洋溢著在地風情。仔細一看,餐桌上的餐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包子、饅頭、白米飯,而非紅酒、麵餅等,趣味性的鋪陳,教人莞爾。
天花板的彩畫,以象徵吉祥、圓滿的線條搭配小天使,燈具則採用燈籠式造型,散發懷舊氛圍。更特別的是祭台前放有一具香爐,持香祭拜成了教堂祈福與感恩的儀式,顛覆了西方宗教不持香的刻板印象。
教堂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涼亭,安奉了一座聖母與聖子的木雕神像,等身大小的聖母造型與媽祖神像極為相似,以慈祥和藹的眼神凝視著芸芸眾生。值得一提的是,聖母與聖子穿著的都是中式衣服,並配有紋飾和花朵;且由於神像經年累月經受燭火煙燻,加深了雕像顏色,也讓這座聖像有了「黑聖母」的稱號。駐足亭前,感受慈愛光輝,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在堂區和在地教友交談,他說:「我到過很多教堂朝聖,發現這座教堂最本土化,讓人感到格外親切。一九五五年,德國的胡神父來到鹽水地區,一步一腳印展開傳布福音的工作。為了積極拉近與鄉親的距離,不但積極傳教,並努力學習閩南語,贏得鄉親的認同。一九八六年建堂時,神職人員將建築及裝置融入在地元素,展現出熱愛鄉土的情懷……」娓娓道來,臉上流露著喜悅與虔誠。的確,用心就能留下美麗的心靈地標。
宗教,是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重要力量。台南鹽水天主堂融入本土元素與在地情感,為建築與宗教美學帶來新風采,走讀宗教文化與藝術之美,內心流淌著一股悅樂的甘泉,緩緩潤澤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