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前言:「斷食善終」引發爭議
上周剛結束了「如何解脫末期生命困境──生命延畢生的解套之方」這一系列的討論,接下來我要跟大家好好談一談「斷食善終」的問題,為什麼會特別挑選這個問題來談呢?一方面是「斷食善終」的話題,與之前這一系列所討論的「末期生命困境的解套之方」有非常密切的相關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斷食善終」的議題上了新聞報導的版面,引發了傳播媒體、電視訪談以及報章雜誌的熱議,以至於從去(二○二三)年開始,就不斷有人問我有關「斷食善終」的問題和看法,問我用這個方法善終好不好?問我同不同意?支不支持?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好好談一談這個問題。
話說在今(二○二四)年三月十日(星期日),《聯合報》的頭版頭刊登了一則關於「斷食善終」的報導,醒目的大字標題寫道:「斷食善終掀越界爭議」,下面接著一行字體較小的副標題,內含兩個相互矛盾與衝突的情境:「『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接下來的報導內容,分別有四個小標題:「醫界認為斷食善終被過度美化」、「病主法門檻過高,適用對象有限」、「未全包含自主意識,踩法律紅線」以及「衛福部將提升預立醫療簽署率」,光是從小標題就可以看出「斷食善終」的一些爭議性問題。
接著在報紙的A3「焦點」版整版有相關的報導,其中包括有六小篇報導,標題分別為:「患者被善終?關鍵在非自主決定──外界視為『較溫和的安樂死』,專家指患者無表達意識,與法規有很大差異」、「全台逾二千植物人,等待善終解方」、「畢柳鶯不忍八十四歲母親受疾病之苦,斷食善終第一個對象是自己的媽媽」、「倡議變調,畢柳鶯:非我本意」、「檢察官:遊走灰色地帶」、「預立醫療決定不到百分之一」,光是從這些標題也可以看出「斷食善終」是有相當的爭議性。然而,從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因為有愈來愈多人面臨末期生命的困境而無法解套,諸如:疼痛難耐、失智、痴呆、陷入昏迷,乃至淪為植物人等等,家屬在無奈、無法又無助的情況下,只好訴諸奇特偏方或非常手段,「斷食善終」於是應運而生。
上一段文中所引述的六小篇報導中的,有二小篇是有關斷食善終倡議者畢柳鶯的報導,她可以說是引發「斷食善終」爭議的關鍵人物,在報導刊出之前,她已經協助了一百五十六人完成斷食善終,其中有六成是植物人。畢柳鶯本身是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她為了要解決台灣有關善終相關法規的限制,所以提倡「斷食善終」,而她第一位執行的對象,就是她自己八十四歲的母親。她因為不忍心看到媽媽飽受病痛之苦,所以決定幫助她逐漸斷食,在二十一天之後,媽媽留下一句話「我要去遠行了」,然後安詳地離世。因為有了幫助媽媽斷食善終的經驗,所以她就開始幫助其他的病人斷食善終。
二○二二年三月,畢柳鶯根據自己幫助母親斷食善終的親身經驗,出版了《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一書,在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斷食善終」的概念襲捲全台灣,乃至海外的華人社群,以至於我到國內外各地演講,都有聽眾提問有關「斷食善終」的問題。
然而,有不願具名的醫師透露,不少家庭因為不堪照顧病患的沉重壓力與負荷,在畢柳鶯以醫師之名推動斷食善終的影響之下,自行在家中協助無意識且已經臥床多年的失智長者「斷食」,該醫師認為,善終應該是要在病人自主意識下進行,然而讓無意識的家人進行漸進式斷食,等同於加工殺人。
畢柳鶯表示,她所協助的病人,都是在自主意識下同意斷食善終,如果病人本身沒有意願,則不是她要協助斷食善終的對象。而協助已無意識的插管臥床病人,則是因為家屬告知病人過去已有善終的意願,或者是家屬透過病人的個性推測其意願,她才會協助其進行斷食善終。如果有照顧者曲解她的用意,讓沒有自主意識的失智或失能家人斷食,並非她的本意。
畢柳鶯說,她也曾經協助過失智症患者斷食善終,但那是在病人還有意識之前,就已經先確認其意願;而且如果患者在生病的過程中,身體情況逐漸好轉,斷食善終可以隨時停止,並非毫無彈性。
對於畢柳鶯醫師的用心與初衷,我表達同情的理解,但對於其做法以及對於生命的觀點與哲思,則還有極大的討論空間,我會在接下來的幾周,跟大家詳細分析與解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