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徐秀美
最近,我發現一個好地方。地圖上顯示它一共分成二十二區,但我進去一區就沉醉了!
對「新瓦屋」的第一印象是禾埕好大,穿屋繞巷都充滿感情,迴成美學!彎進竹叢邊一間屋裡,空間不大,但老屋擺設頗有趣味。其中的綜合菇蕈包非常討我歡心:茶樹菇、巴西磨菇、鹿茸菇、黃金蟲草、紅棗,有陽光曝晒的過程,皺縮了,但是仍然可以想見其美好;是不是和這區的建築一樣?年代久遠依然令人緬懷。我想,即使不善煲湯的人也一定可熬出芳香甘甜,因為湯料裡蘊著老屋的光亮和溫暖。
米粉、筍片、梅餅等也引發我腦海中柑仔店的思古幽情,於是買一枝冰棒就坐在禾埕旁,吸吮著奶香果甜。漸漸地,腦子裡沉澱了六十年的記憶浮了出來……
那是和祖母一起吃冰棒的夏天。在禾埕旁的竹榻床邊,祖母常常用吃冰棒鼓勵我們。功課作完的假日,背起茶簍幫忙採茶,休息時間可以吃冰棒。坐在竹榻上,讓兩條腿垂下竹榻邊緣,前後搖晃著,那是邊吮冰棒邊笑著享受戰利品的童年。
當年也不知一心多少葉,清明過後的假日,就是將嫩茶菁往簍裡擺。斗笠上還蒙一塊客家花布,綁在頷下;屋側坡上的茶園曾留有我的身影,當年手指被茶菁染成深綠色,有點痛。現在,卻似乎還嗅得到茶菁的馨香!
祖母是很有正能量的人,長年梳一個客家婦女馬尾髻,身穿藍色大衿衣褲,她的束髮右袵,讓我清楚分辨「披髮左袵」的意義。
在她的床邊擺有一瓶菜籽髮油,她梳髮前先滴一、二滴在手掌心搓揉,然後揉在頭髮上,於是髮順了,也香了。我小時候編了兩個小辮子,髮是祖母梳的,辮子是祖母編的,每天可以依偎在祖母身前享受晨起梳頭,也同時享有揉上香香菜籽髮油的待遇。現在我也喜歡梳個小馬尾,雖然沒有菜籽油髮香,卻也理解祖母說的「沐雨梳風」的日子了。
她健步如飛,每天一定不只一萬步。陪我走五分鐘小斜坡去上學,到產業道路時,和我揮手說再見;下課後,她在路那頭望著我的身影出現,同路的同學說:「妳真幸福!」當時笑著在岔路口分手,現在笑著回憶。
祖母有雙巧手,會搓揉繩索,那個動作,煞是有趣。先備好草三根,起處三根繞個結,其次將寬版的褲腳往上一拉,露出一截白肉當壂布,就在其上左手抓住草,右手就揉搓起來。我也想如法炮製,但就是無法揉得平順。後來知道這種搓揉功夫,講究的是要柔柔地面對材料;柔柔地對待不平順,柔柔地面對歲月。順著不同月份,她的巧手有不同的得意作品。揉繩索也是揉歲月。
她的床底下藏有一瓶烏梅酒,冬夜裡我們最愛繞著祖母撒嬌,逗她打開那一瓶烏梅酒,用小小的盞輪流啜一、兩口解解饞。我們故意大聲吸吮,喚起酒的沉香,然後滿足的遞給下一位。祖母總是不忘叮嚀:「不能偷喝,偷喝的人,會被床神明處罰。」在冥冥中床神明制止了我們的欲望,那甘醇就一直在歲月裡飄香!
池邊街燈亮了,禾埕邊生態池的荷,慢慢綻開了初夏;抬頭回憶我山邊的老屋,山月也在心湖的東山徘徊,映著那禾埕邊苦甘的歲月!
從祖母的歲月回到當下,冰棒舔完了,一束束歲月的光在心中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