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姝
「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 是孫越先生呼籲大家捐血的廣告,曾經這對我而言只是一句話而已。直到讀大學時才首次捐血,箇中有歷史的烙印與時代的氛圍。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發生舉世矚目的天安門事件,隔天起,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與各大學校園陸續有各種聚集活動,正臨期末考的我跟著同學,也義憤填膺的挽袖捐出熱血。
婚後生活忙碌至極,腦袋裡未曾再想過捐血這事。直到二○一四年,當時,兩個兒子都北上讀書,某次逛完賣場後,聽見捐血車不斷地廣播「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我便過去填寫資料,發現當天正巧是自己的生日,當下覺得特有意義,從此每逢生日當月必去捐血。
之後,我鼓勵老公也加入捐血行列,如此持續了五、六年,爾後老公因血紅素的問題不能再捐血了,幾天後,通話中得知大兒子捐了血,他的捐血及時遞補他老爸不能捐血的遺憾。而今年三月,小兒子也響應了捐血活動。
捐血,也讓家中三代人多了聊天的話題。某日,老媽又談起姐姐兒時身體虛弱,在診所裡亟需輸血,當時是一位外省籍男子輸血給姐姐。老媽說,姐姐因為有外省人的血液,所以國語講得最標準。
我跟老媽說,那如果有外國人捐血給我,我聯考的英文會不會考得比較好?原本以為我可以校正老媽不符邏輯的想法,豈料老媽竟還回說:「不一定,可能喔。」因而換來家人的呵呵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