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頁凝視】《流動.記憶中的城市光影》光圈與快門的交響詩

文/潘煊 |2024.07.07
607觀看次
字級
攝影/陳柏瑞 圖/晨星出版提供
攝影/陳柏瑞 圖/晨星出版提供
《流動.記憶中的城市光影》 圖/晨星出版提供
攝影/陳柏瑞 圖/晨星出版提供
攝影/陳柏瑞 圖/晨星出版提供

文/潘煊

搭載繁華與記憶的列車,用鏡頭越過平凡,拍出每一吋深呼吸。

我們身處一個充滿魔法的世界,按下快門,就打開生活的任意門。做好準備,連結自己人生的魔幻時刻,因為無數的感動與感恩,正在時空中閃閃流動著。



攝影的能量乘上文字的力道,作者陳柏瑞把書裡的每個影像故事,說得很溫暖。這些照片,來自他用12年走讀的大臺北,一張張時空的定格,凝定卻不斷延伸。從少小的成長點滴,延伸臺北過去的舊時光,以及對現在與未來的期望;從土生土長的六張犁,鏡頭出發了,記錄臺北層層變遷的痕跡,延伸為一場探索城市的文化旅行。

走進時間的光廊

陳柏瑞自稱是「流著六張犁血液」的大圳溝居民,內心深處流淌著一彎清澈的河渠。父母的兒時與他的兒時,都是沿著這條大圳溝上學、放學,六張犁是他人生的開始,更是快門的開始。

快門讓他快速地穿越堆疊在臺北歷史舞臺上的數百年,陳柏瑞覺得,臺北帶有一種多重文化交織的「時光感」。時與光,在相機的世界,「我認為是光影造就了時間。打開鏡頭蓋,光就這樣進入了,沿著光的線條,勾勒出構圖與景色,按下快門的瞬間,畫面成像於感光元件,人生被記錄下來。」

希望留住人生的幸福片段,正是他愛上攝影的始因。守護青春歲月的公館,與家人在野溪中搭小石滬的南港,充滿親情回憶而使他瘋狂愛拍的象山……。陳柏瑞在〈鏡頭下的那份勇氣〉文中,道出他在拍攝《臺北》紀錄片時,登上南港山系最高點「九五峰」的未知與恐懼,「那時,為的只是拍下一個靠近臺北101、能夠呈現臺北偉大畫面的鏡頭。」那種邊走邊想哭、邊拍邊咬牙的堅持,來自於自己要做的,「是想讓這座城市成為人們講起時,眼睛都會閃閃發光的城市」。

看見空間的流動感

從2012年開始,陳柏瑞拿起相機,仔細走過了臺北12區、新北都會區、陽明山系、盆地周圍山區、圍繞盆地的海岸線,包括淡水河口周邊、北海岸與東北角。

空間不斷轉移,視角總是流動而忙碌,陳柏瑞形容有一次他去竹子湖拍照,沉浸於濃霧、大雨、陽光再現、葉片發光、彷彿天地有靈的時刻:「透過這些光芒,這些草、樹與空氣,或是鏡頭外綻放的每一朵花,才讓我們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擁有魔法與奇蹟般的存在。」他將這次照片的主題,叫做山脈、叫做空氣,更叫做生命。「創作,對我來說,不變的總是一種追尋,一種追尋生命之美的過程。」

而當他走進信義區的大樓建築群,將鏡頭對著正上方,「在沒有看到觀景窗或LCD螢幕的狀況下,放任快門時間變長,相機除了帶出頭頂上的繁華,更裝進了當下的整個時空。身旁沒有偵察兵或弓箭手,只有默默流動起來的雲,還有建築光線與藍調時刻渲染的淡紫色。」看著眼前的絢爛光影,鏡頭後的陳柏瑞告訴自己,要永遠充滿好奇心,永遠喜歡這世界的廣闊。  

影像旅人與故事遊俠

曾為臺北市政府攝影官的陳柏瑞,開辦過《原來,臺北,這麼美》攝影展及相關講座,並以紀錄片《臺北》受到國內外30多家媒體報導、專訪。「按下快門,就如同其他職業、興趣、能力、技術的人的努力,都是一個期待,都是一次祈禱。」他說。

陳柏瑞累積了20萬次以上的快門取景,從中挑選200張作品結集,加上家族流傳故事、田野調查、臺北盆地周邊的歷史、地理與人文總計4萬文字,出版了《流動,記憶中的城市光影》這本書。

每個人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故鄉,不論在都會或是在鄉間;尤其身處這一個影像爆炸的時代,大家都可以成為生活的創作者。只要稍稍放慢腳步,鏡頭對焦、按下快門,捕捉屬於自己幸福的吉光片羽,在逐光獵影的當下,我們也是影像旅人與故事遊俠,共同構成時代的視覺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