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慧莉
喜歡西洋流行樂的四到六年級生朋友,一定對上個世紀八○到九○年代紅遍歐美樂壇的藍妮克絲不陌生。她嗓音渾厚、低沉而迷人,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傳遍大街小巷,略帶浮誇的穿著打扮和演唱方式更平添看頭。至今,她仍活躍舞台,但不再只是一位歌手,也是活動家和慈善家……
生命軌跡
勞工之女到OBE得主
安妮‧藍妮克絲(Annie Lennox, 1954-)是出生於蘇格蘭亞伯丁的創作女歌手。她的音域屬於低音,被音樂頻道VH1認定為「目前在世最偉大的白人靈魂歌手」,《滾石雜誌》則將她列名為「史上百大最偉大歌手」之一。二○一三年六月,英國官方榜單公司則稱她為「英國音樂史上最成功的女藝人」。
生涯期間,藍妮克絲賣出八千多萬張唱片,贏得四座葛萊美獎等眾多獎項。二○○四年,因參與創作並演唱電影《魔戒》插曲《Into the West》,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出身藍領勞工家庭
藍妮克絲來自勞工家庭,出身並不優渥。她的父親在造船廠工作,祖父也是。她從小就流露文藝氣息,對音樂、詩詞和藝術作品有偏好。父母也鼓勵她朝自己的興趣發展。她先是在亞伯丁女子高中學會長笛和鋼琴,同時也加入當地的唱詩班、交響樂團和軍樂隊表演,並參與每年的亞伯丁音樂季。她也曾上舞蹈課,學了一種叫做「舞韻」的希臘舞,舞蹈名稱給了她後來自組樂團命名時的靈感。
十七歲時,藍妮克絲進了皇家音樂學院,主修長笛、鋼琴和大鍵琴。不過,在念了三年後,她發現要成為專業的古典音樂家需投入大量的練習時間,是她當時辦不到的。此外,她也自覺跟整個古典樂文化格格不入。
藍妮克絲當時是靠著獎學金和打工過活。漸漸的,她不怎麼開心往古典樂發展,跟其他同儕相比時,又懷疑起自己的天分。她開始思索其他音樂出路,於是便放棄了音樂學院的學習。她當時的挑戰是找出自己的聲音和道路。
顛覆性別刻板印象
一九七○年晚期,藍妮克絲加入新浪潮樂團「The Tourists」,開始嶄露頭角。一九八○年,與戴夫‧史都華(Dave Stewart)組成「舞韻樂團」(Eurythmics),以《Sweet Dreams》和《Here Comes the Rain Again》等歌曲成名 ,從此躍上國際大舞台。她那支於一九八三年發行的《Sweet Dreams》音樂錄影帶,讓人眼睛一亮,英國廣播公司BBC當時下了一段評語,「大家都盯著藍妮克絲,歌者以雌雄同體的強烈裝扮違抗了男性視角。」影片中,她頂著金橘色的極短髮、穿著男性西服,顛覆傳統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九○年代後,藍妮克絲單飛,發行《Diva》和《Medusa》兩張暢銷專輯,獨立創作了多首至今聽來仍絲絲入扣、已成經典的歌曲,如《Why》、《No More 'I Love You's》、《A Whiter Shade of Pale》等。除了歌曲好聽,搭配的音樂錄影帶也很有看頭。每支錄影帶中,都呈現極佳的戲劇效果;透過奇特的裝扮、生動的表情,藍妮克絲彷彿將其先前所學和興趣,包括古典樂、詩詞、舞蹈等,做了最好的創意發揮,帶領一股跨性別時代風潮,影響女神卡卡等後生晚輩的音樂表現。
每場精采表演背後
幾年前,藍妮克絲接受專訪,提到自己的音樂表演創作歷程。她表示,「我很喜歡詩詞,然後搭上旋律、節奏、和聲與和旋,做出餘音繞樑的作品,或是很強烈的樂音,讓人想聞樂起舞。整個創作是充滿情感,也深具挑戰。」
專訪中,藍妮克絲也提到單飛。她表示,「許多有創意的組合都會碰到這種事。你會覺得想往不同的方向,或是重新踏上曾走過的道路。而藝術家的本性就是不斷探索。我與搭檔都明白還有其他想做的事,而且希望能用不同的方式做。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擺脫伴隨成功而來的重複性工作。」
至於每場精采表演的背後,藍妮克絲認為準備工作很重要,「你需要排演,要對歌曲和會發生什麼事瞭若指掌,才能自信上場。整個表演必須無瑕疵。」為了一場表演,她要好好休息,保持良好音質,才不會擔心上不了舞台。一旦上妝、著好裝,就會聚精會神於自己要做的事,「在舞台上,你幾乎要說服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你表演時要抱持絕無僅有的態度。」
除了音樂生涯,藍妮克絲也是政治和社會運動家。她曾募款喚醒世人對愛滋病的正視,讓非洲婦幼不再受愛滋傷害。二○○七年,她成立跟愛滋有關的人權組織「The Sing Campaign」;二○○八年,創辦了一個稱為「The Circle」的女性賦權慈善組織;二○一一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因藍妮克絲對慈善和人道事業的諸多努力,授予她大英帝國勛章(簡稱OBE)。
表演之外
熱心公益 申張正義
作為一名人權鬥士,藍妮克絲也曾被聯合國愛滋病組織任命為「親善大使」。她將自己表演之外的善行義舉歸功於家人,「他們對工作、做對的事和社會正義有很深的道德感,那已滲入和影響我的思想」。
唱而優則倡
幾年前,藍妮克絲聚焦於愛滋病的防治公益活動。當時,她造訪非洲,聽聞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說愛滋病疫情來勢洶洶,當地婦女幼童深受其害,遭受極大的痛苦。於是,她就想,「身為婦女和母親,我要用自己的舞台盡一分力。」結果,她一投入就是七年,也因此成為了聯合國愛滋病組織的「親善大使」。
去年,逢成名曲《Sweet Dreams》四十周年,有個紀念巡演,夥伴史都華放出「藍妮克絲不會再參加巡演」的消息。事後,藍妮克絲表示,「我沒退休喔,只是我現在六十八歲了,不想再參加這種奔波勞碌、艱苦的巡演。」取而代之的是,她寧可參與更多如非營利組織「Time for Change」(改變的時候到了)所辦的活動。
比方說,藍妮克絲曾在國際扶輪社所辦的「End Polio Now」(現在就終結小兒麻痺症)倡議上藉助鋼琴做了一場慈善表演。事後,她表示,「之所以支持這種活動,除了想共襄盛舉,也慶幸當年有跟其他學童一起打疫苗,才沒變成小兒麻痺症患者,而兒時看過很多這種病例,讓人驚訝的是,幾十年後還是有小孩成為患者。」而她相信,所有的公益活動結合表演,是可以有加乘效果,讓更多人願意支持好的活動。
勇敢做自己
除了支持別人的活動,藍妮克絲自己創辦的非營利組織「The Circle」也有自己的理想,希望能藉由自己的組織,去支持各國賦與女性基本人權的當地民眾組織,因為身為女性,她有很深的相關經驗,並認同全球所有的女性,也深感賦權婦女和女孩該是一個國際性的事務。
儘管從事諸多善行義舉,但藍妮克絲並不怎麼喜歡人家說她是慈善家。她覺得所謂的慈善家應是像比爾‧蓋茲那樣的億萬富翁。當然,她在從事公益活動時,也常出錢出力。不過,她覺得自己頂多是個社會運動家,為許多議題發聲,而她只是善用藝人舞台參與了一些她感興趣的社會議題。
藍妮克絲進一步指出,「就跟從事演藝工作為了助興,從事公益是為了改善社會。我只是這個地球上數十億人口中的一個人,但我盡己所能,所行都是心有所感。」
作為上世紀顛覆性別形象的領頭羊,藍妮克絲對於性別偏見的態度是不受影響。如果有人跟她說,「你是女人,就該有什麼樣的裝扮和表現」,她就會說,「這就是我的本色和表達自我的方式,如果嚇到你了,或讓你覺得不舒服,那不是我的問題。」
以當媽為樂
隨著經驗和歲月的增長,藍妮克絲益感自信和圓熟,也對一些挑戰不再畏懼。她還是熱愛表演和音樂創作。如想在演藝界不退流行,她的經驗是保持好奇心,且別讓自己受限或歸類,「在流行樂裡,你必須準備冒險;即便你的創作無法取悅所有人,但你還是有創意的活著。」
即便演藝生涯成功,但藍妮克絲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成為兩個健康女兒的媽。跟所有職業婦女一樣,她也曾家庭和事業兩頭燒。所幸,她努力讓兩者平衡,也得到女兒們的認可。
當年念皇家音樂學院時,藍妮克絲的長笛老師給了她這樣的評語,「一直都不太確定自己要往哪裡發展,雖然後來有比較篤定了。她其實是非常有才華的。」兩年後,她跟皇家學院報告,「音樂學習外,我要當餐廳女服務生、酒吧女侍和商店助理,才能維生。」事實上,她念書期間還在一些樂團駐唱。諸多原因導致她休學。
二○一七年,皇家學院頒給她一個榮譽博士學位。在授贈典禮上,她說,「我的很多人生經驗可說是非傳統、特立獨行,又有共時性,就連這個典禮也不例外。照理說,我是沒資格站在這裡的,但一如音樂人約翰‧藍儂曾說過的名言:『人生,就是在你忙著其他計畫時,發生在你身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