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14】 BCG董事威布魯 壓力病上身 久病成良醫

文/楊慧莉  |2024.07.13
671觀看次
字級
威布魯當年發病時,突然因焦慮而反胃,於是到浴室嘔吐。(示意圖)圖/Pexels、123RF
圖/Enable Role Models
威布魯鼓勵遭到壓力病變的朋友去找專業協助。(示意圖)圖/Pexels、123RF
2012年倫敦豔陽日的十年後某一天,威布魯站在六百名同事面前,說出他發病時遭遇的種種。(示意圖)圖/Pexels、123RF
威布魯的心理治療師建議他到廚房給自己弄杯茶,讀點書。(示意圖)圖/Pexels、123RF

文/楊慧莉

工作上難免遇到壓力,但如果超過負荷,可能會引發身心疾病。在全球知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位居要職的威布魯,便是過來人。多年前的一個周五上班日,他一早醒來感到渾身不對勁,接著還沒上工就發現自己說不出話來了……

焦慮來襲
那一天上班突然當機


亞當‧威布魯(Adam Whybrew)曾是兩家高科技公司銷售和市場行銷主管,目前是波士頓諮詢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簡稱BCG)位居雪梨地區的合夥和董事。他的工作專注於金融服務、零售、定價、公部門和個人化的應用。工作上,他運用一些先進的分析技巧,協助各行各業的客戶增進利潤和服務品質。此外,他也研發出BCG內部分析培訓教材,供一千多名員工使用。

以雪梨為據點,威布魯在亞太地區建立了BCG的高級分析團隊,並擁有四項可應用於零售業的AI和生成式AI專利。

新頭銜與新使命

能在一個知名機構位居要職,威布魯想必對工作很有抗壓性。不過,實際狀況是他曾遭受工作壓力的巨大衝擊,產生了他所無法想像的心理病變。但也由於此事,他去年受封「職場精神疾患問題全球最佳處理者典範」,因為他於病發後不僅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也善用自己的職位讓工作精神疾患不再被汙名化。

現在,威布魯帶領數據科學家團隊用艱難的分析解決商業問題時,如遇到新的合作對象,就會詢問是否正苦苦掙扎。而他所指的掙扎不是商業問題或艱難的分析,而是他們的心理病變。

為了讓夥伴放心的說出來,威布魯得先表明自己不對勁時的表現。比方說,如果他顯露出超乎尋常的平靜或是早上九點前就傳訊息給夥伴,就表示他精神狀態不好,因為他不是一個早起的人。

威布魯之所以這麼關心夥伴的狀況,是因為他是過來人,曾遭受焦慮和憂鬱的襲擊,知道那很可怕。他表示,「如果這世上有個神奇鈕可以按下讓人擺脫這兩種病症,我一定直接按下,但如果這個鈕只對我個人有效,那就算了。」

威布魯之所以有此「但」書,是因為復原期間所發生的事及往後他在工作時坦承疾患後所發生的事,都讓他不願獨樂樂,而他也發現說出工作隱疾改善了他與同事的關係。

事發倫敦奧運前

那麼,威布魯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他當下心有餘悸,事後豁然開朗呢?這一切要從二○一二年說起。

當年的五月,一個周五早晨,倫敦街上陽光普照,威布魯沿著泰晤士河岸走去上班,周遭英國國旗旗海飄揚,靜謐中有種興奮感。原來,再過兩個月,倫敦奧運就要登場。

那天,一如平常,他在開始進入工作模式的前三小時醒來,只是突然因焦慮而反胃,於是到浴室嘔吐,之後覺得好些,便走出家門上班去。上班途中,他已經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但他有給自己點一杯咖啡,除此之外,整個早晨都很安靜,也沒吃其他東西。如果有人在路上看到他,一定覺得他怪怪的,也跟周遭熱鬧的氣氛不搭。

接下來的幾周過去,威布魯發現狀況沒有改善,於是決定暫停工作。他打電話給團隊,告知狀況;幾天後,他得到專業的協助,情況有所改善。他的心理治療師給了他簡單而實在的建言:好好吃東西,因為焦慮和饑餓在體內是相似的感覺;別只是起床到浴室嘔吐,要到廚房給自己弄杯茶,讀點書。他照做了,改善了早晨的嘔吐。

暫停工作獲修復

接著,威布魯必須學習放下工作,但他發現暫停不難,難在無法完全不想工作。為了做到這點,他想像屋內有個綠色力場可以讓工作心思止步。至今,他仍時不時的打開這個隱形的綠色力場。這能幫助他將今天能做的事延到明天再做,而明天再做,時間上會有些趕,成果可能沒那麼好,但絕對夠好。

看到先生的工作模式發生改變,威布魯的妻子以為他會被炒魷魚,結果他還自此升遷了兩次。而今,他還學會了如何與家人和朋友共進愉快時光。此事,聽起來容易,但一開始可不是如此。

舉例而言,他有一次跟家人去吃披薩,當時他很想躺在地上,把身體捲起來呻吟。還好,他最後沒那麼做。他當時只想跟大家表達自己的痛苦,但這還滿糗的。後來透過一些練習,他學會自持,也能再度跟大家同樂了。

在獲得專業協助後的幾周,威布魯有一天早晨醒來,感覺好多了,就是一切如常,之後的每一天也是如此。經此一事,他明白有些人可以在焦慮或憂鬱上身時還能善盡其職,但他卻不是這樣的人。他無法好好做事,而團隊必須拖著他一起,因為整個早上都說不出話來很難有所貢獻,這也是他頭一次覺得自己把事情搞砸了。

經驗分享
擺脫不了就找人說說


而今,威布魯明白,即便歷經一場焦慮和憂鬱的打擊可搞砸重要的事,但人生會繼續,自己也將沒事。這點讓人感到欣慰,不過發病時差勁的工作表現讓他汗顏,壓根不想讓人知道他有此隱疾──就像是某種可恥的祕密。

然而,當他開始私下透露給一些人知道時,奇怪的事發生了。似乎一切沒有他一開始想像的那麼糟糕。這讓他往後跟人合作,覺得對方不太對勁時,就會分享自己的故事,藉此提供一些協助。

勇敢分享自身事

後來,當威布魯變得更勇敢些,就向人力資源團隊提議,「如果你們遇到哪位員工有精神上的苦楚,也覺得我的故事會有幫助,我很樂意跟他們私下談談。」結果,他的提議有派上幾次用場,這代表人資部門印了一個小冊子告知員工精神出狀況時該有的做法,並請求他和其他人匿名分享自己的故事。他欣然接受人資的安排,並要求人資同事列出他的名字。

威布魯坦承自己本來有些擔心讓大家知道自己的遭遇,這樣好嗎?「會不會覺得我會再發作,就不想再跟我共事?」「會不會覺得我很脆弱、很任性?」「會不會他們本來沒這樣想,但跟我說話時就會想到了?」

不過,威布魯的疑慮都沒發生。實際狀況是人們在跟他接洽後都深表安慰,得知有個很資深的主管說,「我有這個經驗,好可怕,但我捱過了,我還在這裡,而且幹得不錯。」

漸漸的,威布魯開始跟廣大的群眾分享此事,甚至還推出一個相關的播客平台,並在疫情封城期間藉此平台服務有精神痛楚的朋友,而對於那些還聽不夠他早上嘔吐故事的人,還有兩個網站可提供相關閱讀。

不僅如此,當年倫敦豔陽日的十年後某一天,威布魯站在六百名同事面前,說出他發病時遭遇的種種。

同理有助歸屬感

自此,威布魯各階層的同事紛紛出現,把他拉到一旁,分享他們也曾經歷類似的狀況,或覺得自己的精神可能也快出狀況了。聽到他們這麼說,他覺得很放鬆,他們聽到有人公開談論此事也感到輕鬆。一年多後,有個同事把他拉到樓梯間說,他的故事給了自己所需要的推力,讓這位同事想進一步尋求專業協助。

當威布魯對著六百位同仁分享自己的遭遇,其中有一位是新進員工,她後來跟他說,「聽你一席言,讓我覺得自己來對地方了。」這讓威布魯想起哈佛商學院領導力教授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安全感可增進團隊表現」的工作心理學理論。後來,他又陸續獲得一些很棒的匿名回饋,如:「威布魯每次找我談談,都是想確定我沒有陷入焦慮或憂鬱,而非在談工作表現。」得知同仁所真正在意的事,也讓威布魯開始調整自己與人談話的內容。

儘管威布魯公開自己的遭遇,但他也澄清自己並非要大家遭到壓力病變的襲擊後就該跟每個同事說,而是「如果你正受苦,可找個你信任的人說說;如果你康復了,你會發現跟人談論此事超乎預期的好,就跟我現在的感受一樣。當然,所有事也都沒保證,周遭還是有很多偏見」。

給壓力者的建言

此外,威布魯也強調,自己可沒說,如果你苦於焦慮或憂鬱,該因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而謝恩,而他也沒說,這有益你的人格。有人遭此壓力病變,真的很難受,他是過來人,能感同身受。

威布魯鼓勵遭到壓力病變的朋友去獲取專業協助,他個人便是因有此協助而改善許多,萬一無法,可從網路上找一些免費資源。不管是哪種協助,他都希望患者能記得自己並不孤單,而憂鬱和焦慮是可以治療的。

當年,威布魯發病時,並不清楚自己可以在幾個月內康復,而在他有些擔心的把自己的故事跟人資部同仁分享時,也不知會發生什麼事,但後果卻讓他和其他人都受益。由於不保證每個人的狀況會一樣,如果有個神奇鈕可按下讓人擺脫焦慮和憂鬱的身心疾患,他一定會按下,但當現實中沒有這個鈕時,他認為把這種問題說出來會讓大家表現得更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