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挺瑋(右)投身裝裱工藝逾十年,樂為畫作修復與保護當軍師。
圖/中央社
異雲書屋推出展覽「一間裱褙店:青雨山房」,匯集70名國內外藝術家、逾200件作品,盼傳達「裱框店」的獨特魅力。 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裝裱,是一種對書畫、拓片原件保護,以及美化的工藝;從書畫家張大千、詩人周夢蝶到藝術家姚瑞中、吳耿禎,看似跨越時空與領域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在裱褙及修復工作室「青雨山房」裱褙或修復而有了交集。
中國傳統書法和國畫多創作在宣紙、棉紙和絹等纖薄材質上,字畫完成後,需要精工裝潢才易於保存,這種為工作就叫裱褙。有裱褙師傅形容工作像是「字畫的裁縫師」,因為他們都在幫每一幅字畫裁製合身、合氣質、合身價的「衣服」。
青雨山房日前推出「一間裱褙店:青雨山房──裱褙店的文化構成」展,逾二百件手裝裱的作品,足見其在藝廊、收藏家間的有口皆碑,也讓人意外看見當裱褙工藝成主角的魅力,不到一個月展期便吸引一千五百人次參觀。青雨山房老闆,吳挺瑋投身裝裱工藝逾十年,樂為畫作修復與保護當軍師。
拜師前先磨練 把紙黏起來學1年
吳挺瑋創立青雨山房時,曾跟父母借了一百萬元,父母要他寫下借據,若沒成功,就乖乖回家接班經營西藥房生意,「家庭很容易有個期待,會希望小孩去走類似的路,但我從小就是完全叛逆。」
比方說,吳挺瑋對讀書完全提不起勁,從國、高中就學會曠課、翹補習班,時常流連於假日花市或廟宇,吳挺瑋慢條斯理表示,逛廟又不用錢,可以聽老人家說故事,農曆年後去天公廟拜拜,還有捏麵人、糖葫蘆一大堆好玩的東西,「後來想想,廟對我來說是很重要又特殊的,看見很多很美的東西」。
他從小最喜愛的正是美術課,後來就讀華梵大學美術系,看見有人才華洋溢、也有人的作品差那幾筆幾畫,他總會因此熱衷提供意見,「我喜歡把光環留給人家,像是軍師」。
「裱褙」功夫正是如此,吳挺瑋回憶,十九、二十歲左右,他因美術系課程注意到畫作修復,起心動念想學,但有學長告訴他「要學修復就要先學會裱褙」,於是他找到裝裱師徐健國,但在拜師前,徐建國要求他先學好如何將兩片紙/布黏在一起,「光這樣就一年過去了,師傅在那一年刻意磨掉我的熱情,看見我還想學,他才正式收我為弟子」。
空間身家調查 重視作品互動
最傳統的裝裱工藝是會為每幅畫量身打造畫框,要找出相同材質的底布,甚至參考藝術家風格去思考,吳挺瑋說 :「後來裝裱這件事情,變得非常制式化,我的方式就是堅持傳統方式,再加入我看見的現代元素。」
接受委託前,吳挺瑋往往會問很多問題,這幅畫要放在家中、辦公室、還是畫廊?如果是家裡,其他家具是什麼風格,壁紙顏色又是什麼,最好還須提供擺放位置照片讓他參考,「我不單是為這幅畫設計裱框而已,我重視與作品、空間的互動」。
與顧客的互動,也是吳挺瑋重視的環節,這是他口中的「台南人熱情」,他曾幫顧客找尋可以展出作品的藝廊,意外促成了顧客買下藝廊作品,雙方都歡喜;這種如「軍師」推動異業結盟的出謀畫策,也是他在成為「職人」以外最心甘情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