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50多歲中年婦女,經診斷有髖關節退化問題,導致髖關節鼠蹊部位疼痛不適,走路因此變跛行、很不方便,做過一些醫療復健,效果都不理想。轉介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接受傳統傷科針灸治療,疼痛感開始有些改善,但過沒多久,痠痛仍舊反覆困擾著她。經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敬仁採用「脊骨矯治療法」,針對患部施以旋轉、牽扯手法,持續約15∼20分鐘,進行3次治療後,患者有了明顯進步,疼痛頻率減少,走路步態也變得比較平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數據顯示,全球約有5.28億人有骨關節炎的問題,最常見於膝關節,其次髖關節與手關節,主要影響年齡超過55歲的人群,其中60%為女性,罹患所謂「五十肩」與「媽媽手」。
運用中醫傷科手法,能以最直接、較快速、無藥物副作用方式,減緩與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產生的疼痛。黃敬仁指出,過去傳統傷科治療,多採推拿、關節調整,可讓患者身體肌肉與骨骼錯位、不舒服部位的痠痛暫時獲得緩解,但因為人的姿勢有「慣性」問題,導致疼痛復發頻率較高;而要更進一步改善病症,就需藉由針灸或是「脊骨矯治療法」。
黃敬仁說,「脊骨矯治療法」有別於傳統傷科的治療方式,以輕柔搖晃的手法,將錯位的肌肉、筋膜和骨頭,還原到身體結構該有的位置,幫助患者回歸身體系統平衡,適合有關節受傷、肌肉痠痛、腰椎勞損,和髖關活動障礙的患者。他也提醒,「脊骨矯治療法」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治療前須經專業醫師評估,並需要交由操作經驗豐富的醫師來執行。